陳劍
【摘 要】閱讀教學怎樣更好地體現人文性?一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閱讀教學的人文性,應以先進的理念、明確的目標、扎實的訓練、樸實的過程為評價標準。
【關鍵詞】閱讀教學 人文性 體現與評價
如果說,在諸多教學活動中有一個令人矚目的亮點的話,那就是觀摩課;如果說,有一種課型能使各種教學觀點相互碰撞,能引發上課教師、聽課教師深入思考,廣泛討論的話,那就是觀摩課。觀摩課的現場觀摩不僅僅是活動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活動的過程;學校遴選做課教師的過程,就是組織廣大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過程;教師做課的過程,是從理論層面到實踐層面、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
目前,各類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提出了一個研究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怎樣更好地體現人文性,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在怎樣體現閱讀教學人文性的問題上,當前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語文教學應當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閱讀教學是干什么的?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因此,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擺在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不僅要懂得在理論上如何澄清,而且更應該關心在操作層面怎樣落實。
關于怎樣更好地體現閱讀教學的人文性,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
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要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讀,忌淺——淺嘗輒止;搬——急于看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用別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讀;偏——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時,教師不知所措,不加引導,甚至推波助瀾(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贊美勇敢的力量、愛的力量,而當有的學生發表老麻雀的行動太冒險了的看法時,老師不作引領,還順著學生的話說: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關資料,找到之后愛不釋手,這就導致了上課撇開文本,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了“泛語文”的偏向。
進行教學設計,首要的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個是課標的要求,特別是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個因素是學生的水平,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在“理解內容”方面,教師容易低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內容,學生往往已經理解了,甚至發表了精當的見解,老師還不斷地問,學生只好強打起精神答,磨來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產生厭煩的情緒。
在實施教學時,要機動靈活地采用多種方法巧妙教學,并糾正一些不當做法:一是教學目標中的年段語言學習目標不明確;二是教學內容取舍不當,重內容,輕形式;三是教學實施中非語文活動多,沖擊了語文訓練。
關于閱讀教學中所體現的人文性的評價,需要在通過研討取得共識的基礎上,達到如下標準:
1.課程理念要先進。教學要能體現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2.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恰當,“三維”目標整合,年段語言訓練目標突出,并且能將目標落實到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3.語文訓練要扎實。恰當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精心預設,注重生成。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面廣,閱讀、感悟、質疑、運用貫穿始終,聽、說、讀、寫訓練扎實。
4.教學過程要樸實。教學環節合理、簡化,教學手段簡便、實用。 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
綜觀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正在逐步向課改期望的閱讀課回歸,向家常課回歸。有的老師欣喜地說,看到了真正的常態下的精品課,也就是人人學得來、做得到的優質課,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著好做不到的觀賞課。這些課已經初見成效: 注重并且努力體現人文性的課多了,重人文、輕語文的課少了;離開語言,就內容分析內容或就人文內涵進行開掘的課少了。大多數課做到憑借語言文字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有些還注重體會重點語句的作用和表達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習了語言,同時進行了人文熏陶。
更可喜的是,語文學科的迷失與錯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教學開始顯露了語文學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