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蘊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在這一新的時代條件下,加強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更具有一種緊迫感。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有可能會出現全球文化單一化的危險,在西方的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有可能如潮水般涌進的情況下,不可避免要涉及保持民族獨特文化與接納世界多元化的問題。
傳統藝術是本土文化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精神內涵深刻,需要我們去研究、發掘、弘揚。我認為,中學美育在引導中學生認識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1. 首先,加強民族藝術的知識滲透和傳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盡早開展對傳統藝術開發和研究的氛圍,讓學生更充分、全面地接受傳統藝術的熏陶。目前,中國傳統藝術的一些門類正或多或少地隱退于邊緣化的地位,有的門類發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認為這些門類已失去生命力,應該運進博物館,出現這種情況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個是我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對傳統藝術應從“小”爬起,多方面滲透,制定對民族藝術進行系統研究的長期規劃,學生們接受傳統知識多了,自然對傳統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濃的興趣。當然,加強本民族傳統同時并不應排斥外來藝術,如果人們對藝術的態度只從自己文化角度出發,極端地排斥其他文化系統的藝術,無疑會使得美術的范圍變得狹隘。以這種觀念來進行美術教育,將會誤人子弟,導致錯誤或狹隘的美術觀念得以流傳。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打好民族藝術的根基,同時應該以多元文化的態度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其實我們應當看到,長期以來,由于受歐洲中心論影響,由于把科學的發達等同于美學的發達的錯覺,中國的藝術跟在西方科學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趕,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遠,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優勢,就連高考中的美術專業考試,也是以沿襲歐洲體系來作要求的,這使得學生們在認識上更有之不如人的感覺,因此,要把民族之“根”留住,教學導向很重要。我們要理性地分析和比較中外藝術,保持對民族藝術的自信心,對外來藝術的寬容心、民主觀,讓學生體驗到多樣的文化情趣,滿足認知和情感上的需要,從而充實心靈。
2. 以美育帶動增強德育、智育的培養。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美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代美學理論研究也表明:“美能使任何活動的境界得到提升。”中國傳統藝術向來都講究體現藝術家的人格追求,并十分重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天人合一,共生共榮”的美學追求,“天”即自然、造化,“人”是人文社會,“天人合一”是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自然與人的生命活動、生存方式休戚相關,盡人性以盡物性,盡物性以“參天地之化育”。人與天綢,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
中國傳統的文化資源一方面體現為幾千年沉浸下來的斑駁流離、絢爛多姿的具體文化成果,如各種文化典籍、各種文物、各種藝術品等等。一方面更體現為幾千年歷史綿延不絕的各種價值觀念、價值取向的傳承,對于今天的世界特別有意義。
美術在藝術領域中屬于最活躍的門類之一,而藝術在人類文化發展中又是最豐厚和最敏感的領域,因此青少年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接受人類文化的遺產,同時又從中繼承人類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體會做人的道理,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
3. 正確處理傳統和現代的關系,注重對教材內容的開發。我們在進行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涉及現代藝術的觀念和方法,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例如,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美術課堂或課外利用網絡,通過教師或其他途徑所提供的中外美術館或博物館的網址,訪問當地的美術館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館、羅浮宮等世界著名美術館、博物館,欣賞優秀傳統美術作品,檢索美術史的資料、文獻。
在教材內容的開發上,我們應該使教材更具操作性,對于教材不能照本宣科,對于傳統藝術傳授也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注意合理的取舍利用,將教師本人對藝術的認識和經驗投入到教學中去,充分利用當地美術教學資源開展教學,即在進行傳統藝術教學中引入當地文化、地理等資源優勢,與當地民俗巧妙綜合。例如針對宜春傳統地域特色資源,開設“苧麻生產工藝”“煙花與爆竹”等等傳統藝術課題。
4. 在傳統藝術教學中要注意年齡層次,考慮青少年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和順序性,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可逆性,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除了要了解學生有哪些典型的年齡心理特點,同時還要關注同一年齡段中學生心理的個體差異。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他們既親切又陌生、新奇的題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低年級學生喜歡寓教于樂的游戲形式,在傳統藝術知識與技能傳授過程中,不妨多采用講故事及適合年齡特征繪畫形式。高年級學生喜歡探究,自主性強,應該設計吸引人的項目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總之,要反映學生的生活體驗。
5. 加強傳統各藝術門類之間的互動,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互相滲透和支持。例如,中國素有“書面同源”之說,京劇中的說唱念打與舞臺及人物臉譜設計的有機結會。
6. 處理好課內課外的關系。我們盡可能利用適當的時間開設傳統藝術課題講座,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組織學生參觀展覽及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加強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認識。
總之,對于傳統藝術,我們應抱有科學態度,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使之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心理和特點,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探索意識,將傳統藝術知識有機地融入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學到知識技能,獲得藝術能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