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琳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成為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建立健全完善的就業援助體系已經迫在眉睫,針對就業困難畢業生提出就業援助的政策和建議,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就業問題援助體系2013年高校畢業生699萬,畢業生的數量又有新的增加。當前,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責任,建立就業援助相關的制度,建立健全就業援助的運行機制,已然成為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就業援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就業援助”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針對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對“4050”這部分下崗職工而提出的。而今由于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大學生在求職中經驗不足、社會資源缺乏等因素,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日漸突出,已然成為影響畢業生、家庭、高校和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故將高校畢業生納入到就業援助的范圍內,建立就業援助制度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對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著積極的作用。2008年1月起開始施行的《就業促進法》中提出,各級政府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通過采取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途徑,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
二、高校就業援助制度的現狀
1.就業援助對象較為狹隘
大學生就業援助的對象應是存在就業困難的大學生,而當前就業援助的對象主要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或者殘疾學生為主,對他們提供相關的就業援助。對其他就業困難大學生還沒能提供有效的幫助,例如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受到歧視的女性畢業生、專業較為冷門的畢業生等,對他們的就業援助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2.援助形式較為單一
當前,各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援助多以經濟援助和政策援助為主,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求職補助、就業技能培訓、設立公益性崗位、將未就業大學生納入失業體系等,這種援助形式較為單一,服務面較窄,沒有照顧到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特點。
3.高校就業指導缺少個性
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的形式多為“說教式”“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法,缺乏個性,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缺乏個性化的指導和分析。針對創業方面的教育也正處于探索階段,高校創業課指導教師不夠專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機制尚未建成。
4.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欠缺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喜歡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這就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求職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學生綜合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不強以及實踐操作能力不強等問題,已經成為求職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三、高校就業援助制度的建立健全
建立健全高校就業援助制度是就業援助體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大學生就業援助體系的基礎平臺。
1.建立就業援助的相關部門
高校要在相關部門設立就業援助的專門機構,并配備熟悉就業方面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教師隊伍從事高校就業援助的相關工作。作為專職從事就業援助工作的一線教師應該具備就業心理咨詢、勞動法律法規、職業生涯規劃、市場分析等方面知識的綜合能力,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最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提升學生整體的就業競爭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部門持之以恒的努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從基礎抓起,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教育教學的辦學水平,形成科學育人、全面育人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就業綜合素質。通過開展課程改革、教育模式創新等方式,圍繞各校的辦學特點,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拓寬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讓學生盡早接觸社會,將就業工作重心前移。
3.積極開展就業指導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時期是人生職業生涯的準備階段,高校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給予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通過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課上教師的講授,了解和體驗社會中的職業,積累社會經驗。樹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使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擇業觀,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4.對特殊群體要重點幫扶
高校就業援助制度是面向所有畢業生的工作,也要突出重點,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和殘疾畢業生等就業困難畢業生,學校要設專人,進行重點幫扶,找幫扶對象談心,了解其就業進展情況,并及時進行跟蹤回訪,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就業心理咨詢、就業技能培訓以及求職補助等方式開展就業幫扶工作。對重點幫扶對象要建立相關的信息檔案,定期跟蹤,主動協調相關部門做好這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直至其順利就業。
5.建立就業心理服務咨詢
對高校已經設立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已有新生以及在校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個別輔導檔案,在這些學生即將就業時,他們也是就業心理問題多發易發的人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針對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應特別關注。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往往比在校學習期間要多,在這個時候他們容易產生焦慮、急躁、不安等心理反應,這就表明在求職階段畢業生特別需要心理援助,在畢業年級定期開展心理疏導工作,使畢業生產生的心理困惑能夠及時的解壓疏導,能夠使畢業生建立自信心,更客觀的評價自己,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四、高校就業援助制度建立的建議
1.就業援助制度的建立要以學生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高校建立就業援助制度也要遵循這一指導思想,建立以學生為本的就業援助制度,各項就業援助工作應圍繞學生這一根本展開。高校就業援助要面向全體學生,對就業困難畢業生要制定相關政策,充分考慮他們的就業特點,面臨的問題,盡全力提供有效、可行的援助,使畢業生盡早走上工作崗位。
2.以建立就業援助的良性運轉為目標
從低年級即開始進行的就業指導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盡早確立和了解職業的意義,隨著第二課堂即社會實踐課的深入,讓學生盡早接觸到社會。在此過程中,開展的就業心理輔導,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臨近畢業的實戰中,就業援助相關方面的援助和保障也為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了幫助。援助制度通過這樣良性運轉緩解了當前就業的緊張局面。
3.政府應建立就業援助的激勵機制
對解決就業困難畢業生就業的企業,政府應適當給予一定的崗位補貼、福利待遇、降低保險費用等優惠的政策,扶持相關企業,以鼓勵他們解決就業難題。對到農村、西部欠發達地區做貢獻的就業困難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中國勞動保障.四大舉措實施就業援助[J].中國勞動保障,2007,(12).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踐》的研究成果(編號:2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