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華
道德治理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的問題,尤其是當今法制社會,加強社會道德治理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我國正著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治理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主要針對當前社會合作形勢下,指出社會道德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提出加強社會道德治理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最后提出基于社會合作角度,應該如何有效進行道德治理,希望能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些思路。
社會合作道德治理基本方式近年來,社會上觸犯道德底線的事件時有發生,如某地高校兩名學生扶持倒在路邊的老人,反而被誣陷,最終經過學校調查發現學生是被冤枉的,并且要求老人道歉。目前,在社會上這種現象十分常見,而讓人們十分震撼的是“小月月”事件,至今這件事情成為人們談論社會道德的焦點。很多人都開始質疑社會道德底線在哪里,為什么好人也變得如此之難?人們都不竟反問自己,看到路邊摔倒的老人或者小孩,我們到底該不該扶起?本文針對目前社會道德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開展分析和探討。
一、目前社會道德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科學性
目前,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科學性主要表現在很多時候,制動的社會道德規范的相關法規不夠民主化和科學化。尤其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上,我國沒有其他國家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和經驗進行探索,很多時候會存在一些漏洞。目前,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科學性,社會道德水平下降,尤其是當今社會上存在很多關于觸犯道德底線的事件,使得人們開始懷疑社會道德底線在哪里。如近來經常出現的教師虐待學生的事件,如某地監考教師在考場用傘猛戳學生的頭部,學生鮮血直流,最終學生進醫院。社會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事件,在一時之間引起社會道德的恐慌,社會上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一番熱議。教師本應該為人師表,但是卻有些教師無法做到教書育人的本分工作,對學生身體和心理造成嚴重的損害。這就是一種社會道德淪陷的表現,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二)群眾對社會道德的監督力度不夠
為什么會發生“小月月”事件?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體罰學生事件?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好人卻被誣陷?這些現象和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社會群眾缺乏監督意識,忘卻自己既是權益的主體,同時還是義務的主體。人民群眾也有監督權益,尤其是對公共事件和事物的監督權益。但是目前很多社會群眾缺乏自主意識,很多時候不愿意承擔責任,缺乏社會集體責任感,進而面對一些社會道德事件無法及時站出來。正是由于這種現象和人民群眾的這種不正確心理,最終導致社會道德水平不斷下降。
二、基于社會合作角度進行道德治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強道德治理是構建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提和基礎,社會要更好地發展必須要全面提升我國國民的道德水平,提升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進而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偉大戰略目標。人民群眾道德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能積極引導和監督其他人,堅持正確行使自己的社會責任,為構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道德建設是整個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動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我國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保障,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正是這種環境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才要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約束一些不合法和喪失基本社會道德的行為,實現社會市場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因此,必須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方式,全面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三、基于社會合作角度思索道德治理的基本方式
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是新時期我黨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劉云山在黨員群眾代表大會上提出,要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社會道德建設是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方面,只有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夢”,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目標。但是目前,我國在社會道德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通過有效的途徑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主次相結合,抓住重點
主次相結合,突出重點。就是需要明確社會道德治理的主體,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要明確社會道德治理的主體和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道德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要樹立全局發展觀念,從全局出發,重點突破社會道德治理難點。所以,要向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制度和計劃是前提和基礎,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建立一套可行和可靠的實施方案,并且嚴格監督方案的落實過程,確保真正達到理想的效果。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具有階段性、長遠性和科學性等特征,尤其是要針對不同的道德問題,根據其嚴重性制定不同的管理規范和標準。從重點開始突破,然后逐一將問題都解決掉,只有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二)實現群眾與政府的相互合作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就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群眾既是權益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義務的主體,政府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能起到很好的監督和管理效果。但是很多時候,還是無法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很多道德問題還是無法避免。因此,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號召全體社會群眾積極參與到社會道德治理過程中,尤其是要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提升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全民都敢于指出他人的不對,并且能及時制止一些不正當行為,并且積極引導和幫助他人走向正確的軌道。只有發揮全體的力量,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治理效果,真正從根源上控制不正當行為,提升社會道德整體水平。
(三)制度管理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制度管理是比較硬性的管理,在社會合作情況下,要將制度管理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即堅持硬性和軟性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層建筑,兩者都是用來調整社會主義關系、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社會合作,構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式下,一定要將制度管理作為前提條件,然后將思想教育作為輔助條件,實現兩個方面的相互合作,通過宣傳提升人們的法律意識,進而能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制度內容,達到更加理想的治理效果,真正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水平,提升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會合作形式下,加強社會道德治理已經成為時代共同的呼聲,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加強社會道德治理不僅具有重要性,同時還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雖然目前我國社會道德治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筆者堅信能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加強社會法制建設、明確道德建設主體、堅持特色與經驗借鑒相結合等,這些都是有效的途徑,最終通過這些途徑和方式,能全面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實現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的偉大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祥超.文明轉型視野下法律的理性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04).
[2]李慧鳳.社區治理與社會管理體制創新[D].浙江大學,2011.
[3]王志成.差異與認同:整合風險治理的脈絡與話語分析[D].吉林大學,2013.
[4]楊華鋒.論環境協同治理[D].南京農業大學,2012.
[5]龍靜云,熊富標.論道德治理的基本路徑與社會合作[J].江漢論壇,2009,(1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