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美娣
幼兒思維水平以實物形象直觀,慢慢地過渡到模象直觀、言語直觀水平。所謂直觀,就是針對幼兒的形象思維特點而展示的形象。在運用直觀法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直觀的背景性、直觀法的思維核心性、過程性和層次性。教師應該針對幼兒的不同思維水平,有意識地利用直觀手段,促進幼兒思維水平的發展。
直觀法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考的。在對幼兒的認知過程和思維特點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三至六七歲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依靠事物在頭腦中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而進行思維。因此,在對幼兒的教育中,利用直觀手段提供各種刺激對提高幼兒的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等思維能力有好處。
一、直觀教學法的種類及運用
根據直觀的難易程度的不同,直觀教學法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
實物直觀,是借助感知實際事務進行的直觀方式。比如說,帶幼兒到大自然中觀察,在大自然中,幼兒能直接感知碧綠的草地,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飛舞的蝴蝶,鮮艷的花朵,也會看到云朵的不同形狀,花兒的不同色彩,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甚至觀察各種動植物之間的聯系。這些對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強大的背景。比如,當以后學習“藍天”“白云”“樹葉沙沙聲”等語詞的時候,頭腦里會產生直觀的記憶。當學習動植物的時候,幼兒會對自己曾觀察過的動植物形態特征、習性有個初步了解的基礎。
實物直觀性是一種發展觀察力和發展思維的力量,它給認識帶來了一種情緒色彩。由于視覺、聽覺、感受和思維是同時進行的,在兒童的意識里就形成一種情緒記憶。這種經驗越豐富,幼兒記憶里的表象和概念就能相互聯系,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就提倡教師應該帶低齡兒童到大自然中去,訓練兒童的思維。
模象直觀,是借助對事物的模擬性形象直接感知而進行的直觀方式。比如,各種圖表、幻燈片、模型和教學電影電視等的觀察和演示等。除了缺乏嗅覺和觸覺的直觀性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幼兒生活經驗的不足。它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放映影片可以不出門而知天下事,如在夏季看到動物的冬眠;可以動態展示事物的發展過程,如幾秒鐘看完開花的過程;可以反復觀察操作使用。圖片、模型、示意圖等手段利用了幼兒思維中運用表象思維的能力,它一般要建立在對事物的具體形象的基礎之上。因此,得調動學生以前的一切生活經驗。比如,在數學課上,教師把蘋果、籃子、樹畫出來,然后轉到示意性的圖畫,用圓圈來代表,教幼兒做加減法的運算。這種“畫”題的教學方法,指導幼兒由鮮明的形象到達符號式的描繪,不僅運用了幼兒的形象思維,還在此基礎上向高級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言語直觀,是在形象化語言作用下,借助學生對語言的形式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形式。
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詞的運用是由“形象、色彩、聲音”進行形象思維走向用概念進行思維的進步。我們可以用詞來創造可以經常看到的東西的形象,如臉蛋紅通通的小妹妹,高大整齊的房子,也可以創造不可能直接看到的東西,如美麗的極光、驚心動魄的火山爆發、神奇的太空世界等形象。
幼兒可以借助言語理解更抽象的實物,但言語直觀所引起種種表象,不如模象和實物直觀完整、鮮明和穩定。因此往往結合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例如,有教師教授幼兒音樂課,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把設計好的語言以抒情的朗誦、優美的語言、傳神的手勢、會說話的眼睛傳給學生,就會取得感知以形,曉之以理的效果。如在音樂課教唱《熱愛地球媽媽》時,教師邊示范唱邊隨樂動作,讓孩子對曲子有個完整的認識,然后教師運用形象的語言,向孩子傳達地球的運動規律,并示范詼諧有趣的動作,孩子的積極性一下就上來了,孩子很容易記住歌詞,并能邊唱邊表演。
二、幼兒教育中運用直觀教學法的注意事項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運用直觀法只停留在吸引學生眼球上,對直觀法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運用,對直觀法在幼兒教育中的目的并未引起自覺。
1.直觀法的背景性
幼兒園教育中,幼兒的自由自主活動較多,教師應該在一日活動中進行教育與保育,引導幼兒學習生活中的知識,形成對事物的初步概念,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創造興趣。因此,除了正常的課堂組織中自覺運用直觀法外,教師對直觀法在散步、游戲、郊游等活動中的運用更要引起注意。不能讓兒童的意識跟周未的世界隔絕開,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兒童能夠明銳地感知那些鮮明的、富于色彩、色調和聲音的形象,并把它們牢牢地記在腦海里,教師要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地以鮮明的形象、畫面、知覺和表象來培養學生的意識。
有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幼兒學習語言、音樂、繪畫、數學等就有了豐富的思維材料。比如,教師利用散步時間,帶領孩子觀察油菜花地,觀察油菜花的色彩、形狀,在活動中又見到很多蜜蜂、蝴蝶,引導孩子思考蜜蜂和蝴蝶在油菜花中干什么?以此為基礎進行語言、美術、音樂、科學等領域的學習和探索。有教師借助參觀動物園教小孩如何正確連貫的語言表達:先問小朋友怎么去動物園?到動物園看到了什么?你喜歡什么動物?它長什么樣?它愛吃什么?總之,以實物為直觀手段是豐富幼兒感性經驗,引發幼兒思考的一種比較重要的方式,它能利用周圍環境的一切動用學生的感知覺,讓它們產生情緒記憶,激發思維的火花,為各種學習提供背景。
2.直觀法的思維核心性
雖然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是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教師不能忽視問題的核心,即發展幼兒的思維力。運用直觀法,最重要的是引發問題或者補充經驗,聚焦幼兒對核心問題的思考。因此,一種直觀手段的運用,是為了問題的解決。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聲音、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應當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上。”形象思維是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不可缺少的階段。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從研究活生生的事實和現象,探尋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逐漸掌握抽象概念的技巧。也就是說,直觀是為了兒童擺脫直觀形象,將思維過渡到概括性和規律上去。若教師片面強調直觀,造成直觀過度,反而會分散幼兒注意力,妨礙幼兒思考問題。粗略地觀察一下幼兒教師做的課件,有些教師就過分運用一些與討論主題無關的圖片以求所謂美感,用一些打字聲、爆炸聲破壞了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哄笑,教師在備課時注意力似乎偏離了問題的核心,而指向了吸引幼兒注意力上。
3.直觀法的過程性
幼兒教育原則提醒我們,直觀性應該貫徹在整個幼兒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每堂課需要注意教學的直觀性,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幼兒學習的特點,要求教師注重直觀性原則的使用。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在時間中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師在使用直觀法也應注重直觀法的延續性、連續性。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課堂上講:“公雞和母雞在一起會生小雞,公狗和母狗在一起會生小狗,公獅子和(上接第159頁)
犯出現過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實踐能力;另外,還能夠使學生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琵琶學習目標,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重視體驗教育不能只“學”不“習”,高師琵琶師范生不僅僅是演奏的主體,“準老師們”還應被給予親自執教的機會,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內外課堂,通過開展“大練兵”活動去體驗和積累實戰經驗,以提升執教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實踐中獲得真知。主體性教學使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權威者轉變為引導者、參與者、顧問,學生則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教學內容系統化
琵琶器樂學習難度大、內容多,加上學習時間短,給高師琵琶教學在質量和效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師琵琶教學沿襲了音樂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進度安排基本由教師主觀決定,缺乏規范的統一教材使高師琵琶教學顯得系統性不夠,學生們對演奏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難以形成規律性認識,對于知識的掌握也頗為零散,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益和能力培養。我認為教師很有必要對基本演奏法、琵琶器樂知識、教學中常見問題等內容做系統講解,建立高師琵琶規范化教學體系。由于教材是最能夠讓知識系統化的學習工具,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和達到能力培養目標,高師琵琶教材規范化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們普遍存在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強但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心理特征,琵琶器樂學習內容過多或過難,都很有可能影響和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因此高師琵琶教學的成功不在于灌輸知識數量的多少,而應正確處理好“師范性”和“專業性”這一對關系,提高學生執教能力和學習興趣是我們最應考慮的。
參考文獻:
[1]黃衛英.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新課程,2008,(7).
[2]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8).
[3]焦巖巖.我讀《教育——財富蘊藏其中》[J].早期教師(教師版),2008,(6).
基金項目:
1.常熟理工學院2011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南絲竹中的“藝人琵琶”音樂探究(QS1114)的階段性成果。
2.熟理工學院2013年教學改革研究課題:PBL模式在音樂師范專業民族樂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JX110121340)的階段性成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