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雅蘭 胡娟娟 張維慶
(蘭州城市學院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高等師范院校中年女教師骨質疏松癥的運動處方
——以甘肅蘭州城市學院為例
關雅蘭 胡娟娟 張維慶
(蘭州城市學院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破壞,進而導致骨的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一種疾病。本文通過對甘肅蘭州城市學院中年女教師骨質疏松癥病例隨訪樣本的分析、比對,認為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怎樣使中年女教師積極主動的預防骨質疏松癥,進而保證自身的身體健康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而針對中年女教師的工作性質與骨質疏松癥的特點設計的運動處方,則是預防該疾病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女教師 運動處方 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疾病,主要特征為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破壞,進而導致骨的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等。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在高等師范院校中中年女教師由于其工作性質的影響,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呈一種逐步升高的趨勢。且不止如此的是:我國“有6000~8000萬骨質疏松患者,美國每年因骨質疏松引起骨折的患者有120萬,日本65歲以上老人中有1/3患骨質疏松”[1]。“4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達16.1%,60歲以上人群為22.6%,80歲以上人群,50%的人患有此病。而中國50歲以上的婦女中,兩人中就有一人患骨質疏松癥”[2]。鑒于以上的認識,通過對甘肅蘭州城市學院中年女教師骨質疏松癥病例隨訪樣本的分析、比對,發現在該院284名女教師中,中年女教師的人數為192名,占全部女教師人數的67.6%;而在這192名女教師中,已有或因自身感受不適,并通過體檢發現病癥的人數分別為23人與37人,比例分別11.9%與19.2%,占全部中年女教師的31.2%,比例不可謂不高。而怎樣使高等師范院校中年女教師積極主動的預防骨質疏松癥,進而保證自身的身體健康則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之一。本文根據高等師范院校中年女教師的工作性質、生理特點及運動能力的水平,結合作者本人的工作特點,認為在高等師范院校中通過運動處方的方法是中年女教師積極主動的預防骨質疏松癥,進而保證自身身體健康是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預防方法之一。
1.1 骨質疏松的定義
1993年第四屆關于骨質疏松的會議,將其定義確認為:骨質疏松是由于骨量的減少和骨組織顯微結構退行性改變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發骨折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這種疾病是由于全身骨骼系統長期、持續的丟失骨所造成的。
1.2 骨質疏松的病理特征
骨質疏松的病理特征有:(1)骨組織量減少。這是其基本的病變之一,具體表現為骨量逐漸減少,由此導致單位骨體積內的骨組織含量減少,即骨密度降低;(2)骨的微結構異常。由于骨量的逐漸減少,使骨變薄變輕,骨小梁變細。而相關骨小梁之間的連接也逐漸消失,甚至骨小梁也消失。這些特征主要反映在中軸骨上。中軸骨即脊柱,其椎體內部由松質骨構成,呈海綿樣網狀結構。骨小梁的消失,可使孔隙逐漸變大,原先規則的海綿樣網狀結構,變成不規則的孔狀結構,從而導致骨的微結構被破壞。
在我國著名的兩部醫學典著《靈樞天年篇》與《素問陰陽名家大論》中分別有:“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英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的描述。同樣在現代醫學中,女性到響午過后,不管是從腦力還是體力上說,一方面仍處于穩定而健全的時期;另一方面又進入了某種生理的衰退期。由此不難看出,當女性步入中年,人體各項機能逐漸降低,骨骼和肌肉的功能也開始逐漸減弱,骨密度降低,關節軟骨再生能力缺乏,脊椎骨骼壓縮,背部和下肢各部的肌肉強度減弱,骨骼中的礦物成分增多,這就使得骨軟骨纖維化或鈣化,骨質變脆、變得疏松,而這種狀況易導致骨骼受力不均勻,使機體產生修復性反映而形成骨刺,骨質成份分布異常,而這往往是造成骨壞死、骨折、骨折不愈合、骨痛、椎間盤突出、駝背、身材變矮、骨折等常見病的內在病因。因此,骨質疏松對人們的健康生活,尤其是當代女性的身體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
(1)運動量化是骨質疏松癥運動處方的關鍵。針對個體運動能力的差異,進行此運動處方時的運動強度可以參考以下指標。
①保持最大心率(HRmax=220-年齡)70%~80%,即30~39歲140~160次/分;40~49歲120~146次/分;50~59歲118~139次/分。②中年人一般不超過160次/分。(見表1)
(2)有氧耐力運動及平衡和靈活性訓練可根據自己愛好選擇如健美操、太極拳、秧歌、扇子舞等運動方式。
對于骨質疏松癥這種疾病,盡管人們提出和大量采取了諸如補鈣、激素補償療法等種種預防與治療措施,但效果卻因人而異,千差萬別,有的甚而造成更加不良的后果。科學研究與實踐表明,適度、合理的運動鍛煉才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優點在于:適當的運動對骨骼系統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一定的應力刺激所產生的生物電能幫助鈣離子沉積于骨骼,防止骨質脫鈣,促進骨的代謝。同時,還可牽伸肌肉、韌帶及關節囊,防止肌肉萎縮;能夠起到“保持運動功能,減少骨折”的作用[3];運動“使絕經后婦女雌激素濃度增加,從而增加骨鈣含量”[4];運動可以增加睪酮與雌二醇的分泌,能促進骨的蛋白合成,骨基質總量增加,可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使骨皮質增厚和骨密度增高。
5.1 結論
運動對提高局部肌肉耐力,增加肌肉,以及提高身體的協調功能有重要作用。對骨質疏松的患者推薦進行的綜合運動方案以較輕承重為主,可增強附著骨骼上的肌肉群。患者活動時變化不同的體位,可影響骨表面曲度所施加的負荷,它與骨的重建有關,因此運動能增加凸面面積,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使骨骼所承受應激的能力得以增強。當然,這些運動要根據個人運動能力的不同,應該逐漸提高運動負荷,使患者不斷產生新適應。
5.2 建議
根據高等師范院校中年女教師的工作性質、生理特點及運動能力,建議運動時采用以下方式。
5.2.1 有氧耐力運動
有氧運動可刺激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可通過如慢跑、快走、踏車和登臺階等方式進行。
5.2.2 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防止因年齡增長而引起的肌力能力的降低,對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具有重要意義。肌力運動通常包括:(1)等張運動,以杠鈴、啞鈴為主要代表;(2)用力對抗抵抗物而不發生移動的等長運動;(3)需要專用設備的等動運動;(4)其它。
5.2.3 平衡和靈活性訓練
該項訓練起到預防跌倒的作用,運動方式有健美操、舞蹈、太極拳等。
[1]h t t p://w w w.h a o d f.c o m/z h u a n j i a g u a n d i a n/shenjiedr_832033919.htm.
[2]http://news.sina.com.cn/c/2005-06-22/00177008529.shtml.
[3]章曉霜,高順生.運動對骨質疏松的影響[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2).
表1 預防骨質疏松癥20周運動計劃
G804
A
2095-2813(2014)10(b)-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