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棟
深化改革,沒有創新就無法前行
——市人大代表討論評議市政府上半年工作
文/劉棟
自貿試驗區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改革效應開始顯現,上海如何進一步抓住機遇,力爭重點領域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要在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中搶占先機、贏得優勢,必須要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舉措,上海還缺少什么?加快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創新,確保城市安定有序,上海還需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7月24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擴大會議舉行分組會議,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列席會議的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楊雄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上半年工作報告展開熱烈討論。
會場內,代表們討論最多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改革。
“上半年,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符合預期,保持了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高的向好態勢,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發展的積極效應進一步顯現。”楊雄在報告中也指出,上海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仍不牢固等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堅持底線思維,更多、更深入地通過促改革、調結構來推動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
代表們認為,上海要進一步抓住機遇,才能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近一年的自貿試驗區建設讓代表看到改革的成效,制度創新有了很大的突破。張玉良代表深有體會:“行政審批少了,企業互通更方便了。人民銀行的監管也有很大改變,對中國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來說更便捷了。很多做法也不再打擦邊球,形成了良性循環。”
吳大器代表則認為,自貿試驗區的面上聯動尚顯不足,點上突破也還有差距。他建議,優化自貿試驗區“面上聯動”。
國資國企改革也是代表們關注的熱點。游小明代表說,“國資國企改革20條”出來后,大家充分享受到國資改革的好處。
陶偉民代表認為,今年企業明顯感覺到來自經濟下行的壓力。他建議在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程中,要著力形成上下游企業協作、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面,使國資國企為上海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同時要努力解決當前工作中比較突出的一些問題,如以更加靈活的機制留住高工等等。
“混合所有制不是‘要不要混’的問題,而是‘怎么混’的問題。”一些代表認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能光靠政府重點扶持、重點規劃,不僅要拼命干,也要智慧干,既要用力,也要用腦。
張英代表則把目光投向了產業結構調整中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上,“在上海這個城市,國企比較強,很多小企業就拿不到相關的資質。上海中小企業占了90%左右,他們的存在對城市的健康和有序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她認為,目前的扶持政策注重扶優,扶弱不足,要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要透明、公開、有操作性。
張焰代表認為,推進改革不僅僅要有方法層面的改革,更要有思想觀念的突破。竇玉明代表進一步提出,國資國企的人事、激勵機制要和市場掛鉤。對下一步實質性啟動的“國資流動平臺”,曹兆麟代表追問,“這個平臺如何定位?與財政預算的關系如何處理?”
談及未來發展,代表們不斷強調“問題導向”,而需要深刻認識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互聯網和科技快速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沖擊不適應,“互聯網”也因此躋身會議“熱詞”。
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不創新不能前行。陸風代表提到一個微信段子。深圳和上海打牌,深圳說:“我出華為、中興”,上海說:“我不出”。深圳說:“我出騰訊”,上海說:“我不出”。深圳說“我出中國平安”,上海說“我不出”;深圳說:“我出比亞迪”,上海說:“我不出”;深圳說:“我出萬科、金地、招商、華僑城”,上海說:“綠地能出嗎?”
“這條微信看得我急死了。”陸風說,上海應清醒認識到互聯網經濟、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對傳統產業的影響是顛覆性、替代性的,再不努力,會在未來競爭中失去優勢。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百貨零售額下降8.5%,12個市級商圈零售額下降4.1%。對此,市發改委將傳統商業需求明顯下滑的原因歸結為三點:近年經濟增速放緩、網絡消費分流、高端消費外流。事實上,在傳統商業企業看來,沖擊更多地來自于“試衣間之困”——實體店選貨,網上購買。“在對傳統商業企業和電子商務企業進行調研后,我們發現兩者并不沖突,反倒應成為互補。”吳荷生代表認為,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地域消費特點,實體店應進行多業態跨界的嘗試,發揮與客戶直接交流及售后服務優化的優勢。
“過去,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我們有點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懂,可等其發展起來以后,我們卻發現已經趕不上了。”池洪代表認為,互聯網對經濟的挑戰和沖擊是爆炸性的,但好在上海已經提早意識到這點,并著手積極應對。“除了研究制定促進‘四新’經濟發展的系統政策,采取分類支持、一業一策的辦法外,還應通過體制機制的變革,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參與應對產業革命大趨勢。”
“上汽在‘觸網’上的嘗試,為上海其他企業應對互聯網沖擊開了個好頭。”有代表提出,在應對互聯網的沖擊上,既要積極主動,也不能操之過急。“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正穩步推進,必將逐步激發出創新驅動的活力。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科研院所也將逐步扛起創新的大旗。”在施雷代表看來,“上海應借助國資國企改革,更多挖掘潛在能力。其實,如今互聯網已沒有過高的技術門檻,對年輕的國企掌門人來說,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勇于嘗試和改變。”
經濟發展要實現轉型升級,核心舉措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少代表提出,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了沒有自主創新就維持不下去的階段。丁奎嶺代表說,從德、美、日、韓等國的情況看,韓國在創新上已把日本甩在后面,德國則仰仗科技技術好、實體經濟好的優勢。
“上海要實現經濟轉型也得靠創新,這需要我們改變現有的管理理念。”他建議,在應用推廣方面,上海不大,空間有限,必須要出奇招;除了自主創新,還要有基礎創新,要有好的創新環境。
顧潔鳳代表認為,在科技成果收益權和處置權的改革上,市政府應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前期探索的關注,以政策和資金補貼等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能不能以及如何轉化的研究。她建議,可通過市場鼓勵、引導知識產權、科技金融、項目申報等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幫助高校及科研院所提高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和使用效益。
“上海提出建設四個中心,還要加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張玉金代表認為,建立科技創新中心,要對接國家戰略,承接國家專項任務,先期布局,拾遺補缺。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專業學科建設,推進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的發展,二是要加強人才儲備,三是要通過高校建設,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快實驗設施的建設。
提升上海的科技創新能力,離不開科研院所作用的有效發揮。丁曉東代表說,美國沒有科技部,但是科研創新一直在進行。上海要引領科技創新的潮流,發展基礎的重大性的科學研究。要提倡創新科技的概念。科研人員在學校是教師,在外面就是學科公司,發揮其積極性。
朱言文代表則從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議。他說,上海現在科研經費很多,但是好的科研項目不多。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鼓勵企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企業科研創新的發展,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要組織科研力量主攻重大科研項目。要確保科研人員的創新主人地位,保護科技發明人員的利益,提高其積極性。
方世忠代表說:“上半年,政府在城市頑癥治理上的政策供給力度加大了,如明確了群租認定的標準,相關中介、業主的法律責任,加大了消防違法的查處力度等。又如對正在實施的違法搭建行為,經告知不改,可以進行強拆。這些政策的出臺,對城市頑癥的治理提供很大支撐。”
“城市管理很多問題并不是缺法造成。”有代表認為,當前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中,存在兩個情況——依法不作為和依法亂作為。“亂設攤、亂搭建是頑癥,關鍵是思想認識上有誤區,現在也立了很多法,但都執法不到位。”姚海同代表認為,政府要有法治觀念,既然法律有規定,政府就要執行到位,不依法辦事就是寬嚴皆誤,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嚴格執法,落實到位。”
近日曝光的麥當勞、肯德基供貨商福喜公司采用過期肉的消息,引起代表的熱切關注。“老板叫員工打人,員工會拒絕,因為這不合法;食品企業讓員工使用過期原料,員工為什么不能拒絕?”朱勇代表認為,應該在全社會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識、宣揚道德意識:“不僅要讓員工對違法行為說不,還要鼓勵他們舉報企業違法行為。”
特大城市的治理任務很艱巨,例如亂設攤和居民就業、居民日常需求的矛盾;取締黑車和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解決問題等。鄭惠強代表認為,城市治理和保障有序發展的關鍵是要建立一個長效的常態機制,尋找平衡點,疏堵結合。關于城鄉結合部的治理問題,治理壓力大、治理難度大,要進一步思考治理權限的合理配置,如治理權限能夠進一步下放;中心城區和郊區縣執法力量配置是否需要區別對待等。還要充分調動社會、基層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可以建立舉報獎勵等激勵機制。
湯東英、陳海燕等代表則建議,對城中村改造、違章建筑拆除等難點問題,要更加注重社會治理,采用社會共治的理念,推動形成和完善一套長效管理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