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軍龍
黨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它必然要在聯系和服務人民群眾的過程中體現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人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和保證人民享有國家權力的根本制度,它既是權力機關,也是民意機關,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中有著天然的、法定權威性的和相對超脫的優勢。黨與人大聯系群眾在本質上是和諧一致、互相促進、互相滲透的。
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而人大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堅持人民群眾至上的理念和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把人民作為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由人民來評判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由此可見,黨和人大聯系服務群眾的對象、動機和目標,在總體上是同一的、一致的,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1、在深化聯系群眾的內容上。黨制定和形成路線、方針、政策和經濟、內政、外交、國防、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重大決策等,也是聯系群眾的過程,并貫穿于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全部工作和活動中。而人大則主要是通過依法行使立法權、重大事項決定權、監督權和人事任免權以及代表直接聯系群眾,不斷拓展民意表達渠道,保證人民享有國家權力,體現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要求,來多角度、寬領域、全方位深化聯系群眾內容的。
2、在豐富聯系群眾的方式上。黨是通過不斷改進工作作風,黨員干部帶頭,注重制度建設,以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為核心,以了解群眾、學習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為主要任務;而人大除不斷建立和完善一些固定的聯系群眾的制度和工作制度外,要求代表經常深入基層一線與各界群眾交朋友,面對面地傾聽群眾意見,獲取為民代言、依法履職的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掌握實情。并及時把在聯系群眾過程中掌握的情況、群眾的意見和
淺談黨與人大聯系群眾的異同
文/黃軍龍
黨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它必然要在聯系和服務人民群眾的過程中體現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人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和保證人民享有國家權力的根本制度,它既是權力機關,也是民意機關,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中有著天然的、法定權威性的和相對超脫的優勢。黨與人大聯系群眾在本質上是和諧一致、互相促進、互相滲透的。
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而人大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堅持人民群眾至上的理念和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把人民作為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由人民來評判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由此可見,黨和人大聯系服務群眾的對象、動機和目標,在總體上是同一的、一致的,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1、在深化聯系群眾的內容上。黨制定和形成路線、方針、政策和經濟、內政、外交、國防、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重大決策等,也是聯系群眾的過程,并貫穿于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全部工作和活動中。而人大則主要是通過依法行使立法權、重大事項決定權、監督權和人事任免權以及代表直接聯系群眾,不斷拓展民意表達渠道,保證人民享有國家權力,體現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要求,來多角度、寬領域、全方位深化聯系群眾內容的。
2、在豐富聯系群眾的方式上。黨是通過不斷改進工作作風,黨員干部帶頭,注重制度建設,以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為核心,以了解群眾、學習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為主要任務;而人大除不斷建立和完善一些固定的聯系群眾的制度和工作制度外,要求代表經常深入基層一線與各界群眾交朋友,面對面地傾聽群眾意見,獲取為民代言、依法履職的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掌握實情。并及時把在聯系群眾過程中掌握的情況、群眾的意見和
建議轉化為代表的議案和書面意見,推動問題的解決。
3、在聯系群眾的具體制度設計上。2014年3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的意見》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要建立健全以下八項制度:即調查研究制度、基層聯系點制度、基層掛職制度、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制度、與干部群眾談心制度、征集群眾意見制度、黨員承諾踐諾制度、市縣黨代會代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等;而人大及其常委會現有的聯系服務群眾制度除了基本涵蓋上述八項制度外,還有具有人大特征或特點的聯系服務群眾制度。
——代表及履職信息公示制度。在代表所在的選區,公開代表的姓名、工作單位、聯系電話、電子信箱、職業、通訊地址等信息。公開代表出席會議、參加視察調查評議、執法檢查、審議發言、提出議案和意見建議以及接待選民、聯系選民的情況等。
——代表述職評議制度。人大代表每年或每屆至少兩次采取口頭或書面形式,向原選舉單位、原選區選民報告履行代表職責的情況,聽取選民意見、接受選民詢問。組織選民對人大代表履職情況進行投票測評,在人大代表屆滿時,對全體人大代表進行履職評估,并將綜合評估意見作為換屆提名代表候選人的重要依據。
——人代會及其閉會期間重大活動的電視和網絡直播制度。人大通過網絡表達及時傳遞和掌握民意,在依法履行職能上實現與網絡輿情的對接,借助網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人大依法履職的及時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使人大立法、重大事項決定、監督、人事任免等職權在法治和民意的軌道上行使。
——代表接訪和走訪群眾制度。代表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和上門走訪群眾,是人大代表聯系服務群眾的一個重要路徑,也是人大閉會期間代表活動的一種方式。代表在代表聯絡機構的協助下,認真聽取和分析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并作出相應的回應。
——代表專題調研和視察制度。專題調研和視察是法律規定的代表在閉會期間的主要活動,也是代表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在國家和地方政治生活中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響應。
——代表聯絡機構的運作制度。各級代表聯絡機構是人大閉會期間為代表集體履職服務的機構和平臺。既為代表執行代表職務提供可靠的參謀服務保障,也為代表聯系群眾做好相關服務。
——公民旁聽人代會及其常委會制度。公民旁聽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被廣泛應用,作為人大密切聯系和服務群眾,保障公民民主權利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利于人大立法和重大事項決定的民主性、公正性、公開性和科學性,使社會主義民主和人大與選民群眾的聯系,朝著更加廣泛的范圍拓展和延伸。同時,也有益于公民民主意識的培育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推動。
——立法和重大事項決定前的聽證和協商制度。協商民主能把更多的利益主體納入到立法和重大決策領域和決策過程中,克服了單一的多數通過民主決策機制的缺陷,既有利于維護多數人的利益,又能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訴求,使尊重多數和保護少數相統一,能夠消除疑慮、減少分歧、化解矛盾。也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要求。
此外,各地和各級人大還有一些常用或正在探索的聯系群眾的方式、平臺和制度,如代表議案和書面意見的督辦制度、人民意見征集制度、代表議政日制度、雙月選民座談會制度和代表、選民約談人大常委會領導的制度等等。這些人大常用且成熟的聯系選民群眾的途徑、方式與制度能夠廣泛地、經常地、持續地聽取并吸收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訴求,日益成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意見表達的重要渠道。
1、組織性質與法律地位的異同。首先,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就由國家根本大法確認下來的。其次,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所決定的。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同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明確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人大代表應當同原選舉單位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等等。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是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事務權力的代理者,在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中起著橋梁與紐帶作用。
2、職能與職責的異同。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實行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明確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向國家政權機關推薦重要干部,進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
人大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民意機關,黨所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主張要通過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法律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形成法律規范和相應的國家政策和決定,以統一和規范全國各族人民的行動,從而代表、維護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權力運作方式和作用的異同。首先政黨是以獲得政權為目的的政治團體,并不是具體行使公共權力的機構。黨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其次,從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來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等等;再次,黨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執政的,黨通過使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通過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實行對國家事務的領導。但無論是黨組織還是黨員,都不能強制群眾接受自己的意見。
人大權力在運作上主要是通過立法和監督手段,以強制或剛性的力量對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實施管理和約束。
4、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異同。民主集中制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群眾路線的具體表現。民主集中制的內容最主要是“四個服從”,在民主基礎上實現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也已成為我黨和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原則,并寫入我國的憲法。
人大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形式和貫徹方式,其功能不只在于根據“眾意”進行決策,還要對各界別包括那些分散的、基層的民意的有效匯集和綜合研判,不論是主流和非主流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多數人和少數人的、正面的和負面的,通過匯集與整合,把帶有普遍性,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民意凝聚起來,然后把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有機統一起來,轉變為國家意志(法律、決議等),這些國家意志不易偏離廣泛的民眾要求。人大制度能夠集中人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共同利益,也能夠反映和協調各方面的特殊利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它使社會成員之間、各類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對立和矛盾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使社會和諧發展成為可能。
總而言之,黨與人大在聯系群眾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互為促進、又互為制約;既互不排斥,又互不替代。兩者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上,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各具特點和優勢,發揮著和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系上海市閘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