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震
自貿區立法:十大亮點播種希望
文/張震
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中央領導對辦好試驗區十分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上半年在滬考察期間,特別強調:“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為了給自貿試驗區的各項改革試點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撐,市人大常委會按照中央有關精神和十屆市委五次全會的要求,緊緊圍繞全市大局謀劃立法工作,將制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作為今年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4月22日,常委會對《條例》草案進行了第一次審議;6月17日,常委會對《條例》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經過充分審議、修改后,2014年7月25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條例》,并于8月1日起施行。
《條例》作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基本法”,定位為綜合性立法,集實施性法規、自主性法規、創制性法規的性質于一身,內容廣泛、體系完備,堪稱上海地方立法史上最具影響的“第一法”。《條例》從投資開放、貿易便利、金融創新、稅收服務,到綜合監管、法治環境營造等各個方面,對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進行了全面的規范,可謂亮點頻出。
自貿試驗區建設沒有現成的做法可以遵循。面對未知領域的挑戰,怎樣按照中央的要求做好先行先試?只有不等不靠,勇于擔當、敢于試驗,“大膽闖、大膽試”,自貿試驗區建設才有希望。因此,條例在總則中明確規定,自貿試驗區建設要堅持“自主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努力聚焦制度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積極運用現行法律制度和政策資源,改革妨礙制度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激發制度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努力走出一條希望之路。
自貿試驗區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大“試驗田”,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也就成為推進自貿區改革試驗的一個關鍵。從根本上來說,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就是要打破思想的禁區,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為市場主體的改革試驗松綁。因此,條例在總則中特別規定,凡是法律、法規、規章未禁止的事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皆可在自貿試驗區開展試驗創新,這充分體現了“法無禁止皆可為”的法治精神,充分賦予了市場主體參與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廣大空間。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資的管理一直采用的是“正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即由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公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列出了我國鼓勵、限制、禁止外商進入的行業。所有的外商投資和商業投資只能在規定的范圍內活動。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開放型經濟體系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條例》明確自貿試驗區根據國家要求,實行外商投資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負面清單之外,外商投資都應當暢通無阻。
為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條例》明確規定,要在自貿試驗區建立與國際貿易等業務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監管模式,按照“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流轉自由”的原則,積極開展海關和檢驗檢疫監管制度的改革。具體的條文規定,不僅涵蓋了海關和檢驗檢疫已經推出的通關無紙化、先報關后進港等改革措施,還通過對推動監管制度改革的原則性規定,為今后的監管制度創新預留了空間。
《條例》明確自貿試驗區建立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工作機制,企業只需按照規定提供一個表格,通過一個窗口提交申請材料,實現企業注冊一門式的辦理,而且注冊資本可以實行認繳登記。企業在取得營業執照后,即可從事一般生產經營活動。如果從事需要審批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必像以前一樣要先獲得審批,而是可以在取得營業執照后,再向有關部門申請辦理。
為推動貿易發展,《條例》規定在試驗區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就是貿易和運輸企業通過一點接入一個信息平臺、實現一次性遞交滿足監管部門要求的標準化單證和電子信息,監管部門處理狀態(結果)通過單一平臺反饋給申報人。這對于提高政府部門監管效能,降低貿易和運輸企業的綜合物流成本,以及促進國際貿易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最引人關注的,要數金融創新的內容了。《條例》規定了五大金融創新關鍵點,有張有弛,開放與監管并重,可謂招招直擊金融改革的要害。其一,創新有利于風險管理的賬戶體系,允許建立自由貿易賬戶,這是試驗區金融改革最具“含金量”的一條。其二,促進投融資匯兌便利,規定各類區內主體可以按照規定開展相關的跨境投融資匯兌業務。這條最大的看點是給予了個人跨境投資的便利,有望成為試驗區金融業發展最有力的突破口。其三,人民幣跨境使用,簡化了自貿試驗區經常項下以及直接投資項下人民幣跨境使用,有利于人民幣的進一步國際化。其四,推動利率市場化體系建設,區內可以實現大額可轉讓存單發行的先行先試,同時,還放開了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上限。其五,建立與自貿試驗區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所有的這些金融改革措施,都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的,為此,《條例》特別規定了金融風險防范一條,落實各方面的風險防范責任。
轉變政府職能,在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求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后監管。《條例》規定了六項事中事后綜合監管的主要制度,也是自貿試驗區建設接近一周年,總結出的首批可復制、可推廣制度的重要內容。其一,國家安全審查機制;其二,反壟斷工作機制;其三,加強信用管理;其四,建立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和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其五,建立監管信息共享制度;其六,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的機制。
根據《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 R I M s)等多邊投資和貿易協定,有關雙邊投資保護協定(B I T)和區域投資協定的通行規則,結合我國對外開放的實際情況,《條例》對國際通行的“一公平四保護”進行了專門規定,即維護公平競爭、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環境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
透明度原則也是國際投資貿易規則中的重要內容,也體現行政體制改革的方向。為此,《條例》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規范。其一,制定并公布權力清單。明確了管委會和駐區機構應當對外公布行政權力清單以及運行流程,便利當事人辦理有關事務,同時也是積極接受社會的監督。其二,抽象行為接受公眾評論。要求在制定有關自貿試驗區的法規、規則和規范性文件時,有關方面必須主動公開草案內容,征求社會公眾、相關行業組織和企業等方面的意見,同時,在公布和實施之間,還要預留合理期限。其三,建立行政異議制度。對于管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異議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還可以提請市人民政府進行審查,充分體現了法治的進步。其四,建立信息發布機制。要求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門戶網站公布國家和本市關于自貿試驗區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辦事程序等信息,大大地便利了社會各方面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