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西村少年還會遭群毆嗎
文/孫霄雋
日前,奶西村少年暴力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則“光背男子群毆少年8分40秒”的實拍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三名青年男子圍毆一少年,手段之野蠻殘忍,讓人不忍卒睹……
而今,3名犯罪嫌疑人已經全部落網,令人感到驚訝的是3人都是未成年人,兩個15歲、一個17歲。花季少年對同齡人施以如此暴行固然令人心痛,但暴力背后的深層原因卻更值得人們反思。人們不禁在問,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讓少年們如此暴戾?
其實奶西村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之中,曾經兩起轟動一時的涉及外來人口的新聞都與它有關。
第一次是2005年,一位叫艾緒強的人刺死一名出租車司機,劫車后在北京王府井先后將九名行人撞倒,造成了嚴重的傷亡。這場“艾氏血案”引發了全國關于城市流動人口“邊緣化”的大討論,而艾緒強正是來自北京外來人口集聚的奶西村。
第二次是2011年前后,由于推進城鄉一體化暨土地儲備工作,北京許多打工子弟學校被關停,奶西村文德學校也在其中,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只得轉到別處學校就學,有的學生干脆就不上學了。據報道,本次事件中的三個施暴未成年人都處于輟學狀態。
筆者查到2012年公布的一個官方數據,奶西村村域面積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11人,居住的流動人口30015人,出租房屋14210間,且這組數字在未來幾年間還在持續增長。這些流動人口中,有多少是學齡兒童?不得而知;這些孩子中至今未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又有多少?答案仍然是未知。
據報道,事件中的受害人已返回原籍的學校繼續上學,但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往往不如公辦學校,如果辦學穩定,好歹還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庇護,可就是這些學校的“朝不保夕”,讓那些本就處于邊緣化狀態的流動人口子女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校園歸屬感”。
同時,外來人員和當地人之間存在隔閡,在各種社會福利上都“低人一等”,使這些孩子沒有了社會歸屬感;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忙于生計、早出晚歸,無暇顧及他們的成長,疏于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交流,使孩子們缺乏家庭歸屬感;當然,從小就隨著父母來到城市的他們,就算返回原籍上學,恐怕也難以尋找到家鄉的歸屬感。
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缺乏是導致青少年暴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諸如奶西村這樣一個流動人口高度集聚的邊緣化社區里,這里的流動人口子女更是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典型存在。當身邊的家人、學校、社會無法為自己提供必要的保護和幫助時,當地的很多未成年人就通過相互抱團來尋求一種群體歸屬感。在此次事件中,是三個少年一起欺凌一個人,眼下報道的很多未成年欺凌現象也都是集體行為。
一項社會學研究顯示,大部分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渴望被他人認可和接納,成為團體中的一員。一旦被主流團體拒絕之后,就會通過極端方式去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形成小團體,從而獲得個體滿足。而城鄉結合部的這些青少年,很多人別提是對校園、對家鄉、對社會的歸屬感,甚至是對自己的家庭都沒有歸屬感,想要抱團的欲望就更為強烈。但是,這種情況下抱團尋找的歸屬感,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極有可能造成對其他群體的疏遠、背離和傷害,容易產生“暴力文化”,往往是多么殘忍都有可能,這次事件就是一個極端例證。
回過頭看,發生在奶西村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絕不是一個“意外”,而恰恰是流動人口群體在邊緣化生態中演化出的“必然”,3名奶西村少年是此次事件的“施暴者”,但置于社會大背景中,他們其實也是城市流動人口邊緣化現象的“體驗者”!
日前,《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已出臺,如何進一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均衡配置社會資源等一系列舉措,改善流動人口的生存環境、保障民工子弟的教育權利,幫助孩子們重新找回屬于自己的“歸屬感”,才是整個社會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畢竟這不僅是有效遏制此類少年暴力事件的治本之策,更是每個社會在轉型發展階段都必須面對和回答的重要課題。
還有,留在城里或回到老家的“奶西村少年們”是否還會遭到群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