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貴蓮
孵化器扶持資金竟成謀私“利器”
文/韋貴蓮
近年來,為促進科學技術轉化,本市加快了科技孵化器的建設,加大了對孵化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孵化器在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孵化器基地的科創中心,經手和管理著數字可觀的孵化企業扶持資金。但是,本市某區科委原黨委書記張方民、區科技創業中心原主任韓婷卻利用科創中心為孵化企業發放扶持資金的工作便利,向他人索取賄賂,從中謀取私利。3月20日,某區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判處張方民有期徒刑10年,以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判處韓婷有期徒刑15年。
區科創中心是被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在孵化及孵化企業近200家。科創中心主
要負責科技企業招商、工商注冊服務等工作。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科創中心擁有的孵化資金,主要用于扶持高科技企業創業。
區科委原黨委書記張方民,52歲,自2005年起全面負責科創中心工作。張方民出色的業務能力使得科創中心在全市條線排名中名列前茅,也為其建立了一定的關系網絡。他先后幾次拍板決定將孵化扶持資金借予特定企業,體驗到了“肥差”帶來的權力快感。張方民年近半百,自知官位無望升遷,恰好給企業發放孵化、扶持資金的“油水”就在身邊,他的心態漸漸起了變化。
2011年6月,投資人王全優預備在區科創中心注冊公司,通過熟人結識了張方民。在與科創中心洽談公司注冊事項時,王全優向張方民表示:“張書記,我的企業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屬于高科技領域,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還有一批碩士及博士研發人員,公司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且生產絕對符合環保要求,我相信能為科創中心帶來可觀的稅收。”張方民看到王全優對企業管理很有一套,且信心滿滿,就與王全優談妥:如果該公司注冊后營業額每年達到1億或三年達到5億,區創業中心可以每年給予該企業135萬元扶持資金。如果沒有完成既定的營業額,則要退還相應的扶持基金。每年135萬扶持資金,對于一個剛剛成立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筆不容小覷的數字,王全優決定公司入駐區科創中心,并將公司名稱報至工商部門進行備案。
2011年10月,張方民被調至其他單位任黨委書記,韓婷繼任科創中心主任一職。2011年12月30日,王全優注冊成立上海星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戶科創中心。第二天,科創中心主任韓婷就與王全優簽訂了企業落戶扶持協議。當天,在星云注冊資金尚未到位、稅務登記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張方民示意韓婷,可以向星云公司發放扶持資金了。于是科創中心就將135萬元扶持款打入上海星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賬戶。
2012年初的一天,張方民到科創中心看望韓婷。二人聊起王全優拿到扶持資金后一點意思表示也沒有。韓婷嘀咕:“王全優是不是把這事兒給忘了呢,想過河拆橋嗎?要不要提醒他一下?”張方民馬上表示:“我已經調離科創中心,說話比較方便,我來幫你撬撬邊。”
于是,張方民主動給王全優打電話,問他企業經營狀況,扶持資金的用途等等。臨掛電話前,張方民說:“小王,你拿了135萬的扶持資金,能不能拿點出來?”王全優便問:“拿出來多少?”張方民回答:“隨便你”。
過了幾天,王全優約張方民、韓婷到市區一家牛排館吃晚飯。推杯換盞之際,王全優將一個裝有大量現金的深色袋子交給張方民。張方民知道他要的東西來了,毫不推辭,欣然收下。飯后,張方民回到自己車上,打開袋子數了數,一共15萬元人民幣。張方民分給韓婷6萬元,自己分得9萬元。韓婷收到錢,當月就拍了一塊上海市區的私車牌照。
2012年2月,王全優邀請韓婷前往杭州,實地考察星云公司,趁勢又給了韓婷3000元人民幣。回滬不久,王全優來到韓婷辦公室,稱最近公司經營資金緊張,科創中心能否借一筆款用于擴大研發團隊及公司下一步發展,借期為半年。
“吃人嘴短”,韓婷決定幫王全優一把。韓婷將科創中心資金管理小組的幾個主要評審委員叫到自己的辦公室,討論是否將款項借給星云公司。當時,大家爭論得比較激烈,據一名評委介紹,除了韓婷,其他人都堅決不同意借款給星云公司,認為星云公司成立后運營不正常,不符合借款條件。但是韓婷力排眾議,堅稱“這款是一定要借出去的”。其他成員不肯在借款協議上簽字,韓婷迫于無奈以個人名義簽訂了一份擔保協議后,幾個人才簽字同意。
款項必須經過資金管理評審小組會議通過后經科委主管領導同意才可以借出,還必須附有會議記錄。為了得到科委主管領導的同意,韓婷自己偽造了一份會議紀要,并代替其他評委簽名,赫然寫上:“經研究決定,一致同意借款300萬元給星云公司。”
借款容易收款難。2012年下半年,星云公司沒有如期還款。韓婷打電話給王全優,王全優的手機竟是關機狀態,玩起了“人間蒸發”。韓婷慌了神,會計人員告訴韓婷,星云公司自注冊成立起,沒有進行過稅收核定,一直沒有經營活動。
原來,王全優注冊的星云公司就是一個“空殼公司”,注冊資金驗資后當天就撤回了。公司既沒有生產場所,也沒有一個員工。王全優邀請韓婷在杭州考察的星云公司,只不過是借用別人的公司掛了個星云公司的名字。2010年,王全優還因詐騙行為被公安機關處理過。他得知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有扶持資金后,就想從中撈一票,先后到浙江、上海、廣東、福建等各省市高新產業園區仔細咨詢扶持政策,通過比較得知,區科創中心的扶持力度最大,于是在區科創中心注冊了公司,用來騙取扶持資金。
到案后,張方民、韓婷二人分別退出了受賄的贓款。根據法律規定,個人受賄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張方民到案后,一開始并不交代自己的罪行,沒有自首情節;而韓婷到案后,如實供述了受賄的事實。法院依法以受賄罪判處張方民有期徒刑10年,以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判處韓婷有期徒刑15年。(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檢察官說法
區檢察院通過調研分析認為,科技領域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管理體制存在缺陷,容易滋生腐敗現象。科技管理行政部門對科研單位申報項目的審核、管理權往往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且在一定的經費范圍內,負責人具有決定權。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成為貪腐的溫床。同時,評審環節管理松散,專家人才庫不充盈,造成評審活動中一些專家出席率偏高,容易成為行賄人的賄賂對象。另一方面,監督體系也不夠完備,缺乏剛性監督。由于科研項目審批、研發等工作專業性強、程序復雜、環節繁瑣,紀檢、監察等專職監督部門很難進行監管,容易形成“監管真空地帶”,導致某些管理人員有恃無恐、濫用職權、謀取私利。
日前,區檢察院向區科創中心發出檢察建議書,建議給權力涂上“防腐劑”、戴上“緊箍咒”:完善重大決策機制,嚴格按照程序辦理;建設管理信息平臺,建立一站式申報、審核中心,設立申請者與管理者的防火墻;加強對重點崗位和重點人員的廉政教育,推進思想源頭治理,杜絕違法違紀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