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信仁
網絡平臺為代表履職服務實證研究
文/畢信仁
《代表法》規定代表的義務包括“與原選區選民或者原選舉單位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然而,實踐中群眾反映問題時找不到代表的現象很多,“代而不表”、“表而不代”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樣,對兼職的代表來講,傳統的接待、座談、電話等聯系方式,無疑需要占用彼此的時間、耗費一定的費用,既影響本職工作,也限制了代表履職的效果,如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布手機之后,每天要處理上千個來電和上千條短信,顯見是代表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平臺因其本身的優勢,有能力成為克服上述困難的重要抓手。
與傳統的聯系方式相比,網絡平臺具有“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特點,“無所不懂、無所不能”的發展趨勢:
(一)網絡平臺無時不在
網絡平臺具有即時溝通和延時溝通的雙重功能。即時溝通,典型的如我們經常用到的Q Q和微信,它與傳統的面對面座談以及電話聯系有共同點,就是雙方可以即時發送和獲取信息。即時溝通為當事人突破了對場地、工作時間的依賴。延時溝通,典型的如微博和E m a i l,它進一步彌補了即時溝通對“雙方同時交流”的時間限制,還從篇幅的方面突破了即時溝通對交流內容復雜性的限制。
(二)網絡平臺無處不在
在寬帶廣泛普及、網絡費用逐漸降低的條件下,上網已經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隨著移動通訊技術日益發達,進一步擴大了網絡的存在范圍。據工信部數據,2014年5月,我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已達到8.57億戶。上海市政府2014年工作報告提出新一輪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力爭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基本覆蓋中心城區。網絡平臺的這一特點,突破了當事人所受到的地域限制。
(三)網絡平臺日趨“無所不懂”
網絡流行一句話叫“外事不決問谷歌,內事不決問百度”,它形象地反映了網絡平臺的信息檢索模式、資源共享功能給民眾生活帶來的革命性變化。網絡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接受經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世界上任命一個角落任何一個背景的人,都能夠在網上為他人提供幫助、也能夠尋求到支援。
(四)網絡平臺日趨“無所不能”
曾幾何時,很多人還對網絡充滿了懷疑。到今天,作為智力密集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生產工具,網絡引發了又一次的產業革命,讓一切原來貌似不可能的事情變得觸手可及,辦公O A、視頻會議、電子郵箱、網上支付、商城購物、游戲、娛樂交友等功能,人們足不出戶就可實現開會、辦公、繳費等一系列原來無法實現的事情,它改變了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行為方式,網絡政治參與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無論是在人大常委會機關服務代表、代表服務選民還是人大機關聯系服務人民群眾方面,網絡平臺都大有用武之地。
(一)以問題為導向,提升人大常委會機關服務代表的質量
通常來講,人大代表是各行各業的模范人物、專業人士。然而,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代表也基本只在某一領域里發揮作用,所擅長的領域比較狹窄。在履行代表職責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主要包括不熟悉人大工作的法律及相關程序、不熟悉區情區政、從事人大工作的時間比較有限等。針對上述問題,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學習宣傳、信息公開、履職助手等功能,建立24小時可以隨時訪問的學習平臺,進一步提升代表履職能力、保障代表知情權、方便代表參與監督工作。
(二)以需求為導向,密切代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
對選民來講,他們對自己選出代表的最大要求,就是要找得到、能辦事、受監督。找得到。盡管兼職制的人大代表“工作和生活在億萬人民群眾之中”,然而面對一個選區近萬選民的情況下,要達到方便聯系、又不對代表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較大影響,電子郵件、微信等通訊工具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能辦事。網絡平臺的特點,能夠讓代表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更好的履職效果。如市人大的“代表書面意見系統”,使書面意見提交、分辦、辦理、反饋的每個環節的責任明確、痕跡可查、操作便利,確保“件件有回應”。受監督。人大制度的本質要求是“人大代表人民選、選好代表為人民”。通過在網絡平臺及時、全面地公開代表的履職信息,推動代表履職行為的公開透明,能夠讓社區居民隨時了解代表的履職動態。
(三)以回應社會關切為目標,密切人大與人民群眾的聯系
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代表不可能完全傳達人民群眾的所有利益訴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還強調要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因此,人大及其常委會也要以便民為原則,利用網絡平臺,通過會議直播、文件上網等方式傳遞工作信息,也可以直接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如很多人大網站都開通了“主任信箱”,社區居民可以直接寫信反映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通“網上信訪”窗口,居民可以對具體問題進行反映。與此相適應,如徐匯區人大常委會機關建立、完善了信訪工作制度,堅持做到“周有通報、月有匯總、季有分析、年有總結”,向常委會主任會議匯報。根據信訪件中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食品安全、舊區改造、舊住房綜合改造、小區停車等問題,常委會各工委組織部分人大代表進行監督或者調研。
網絡平臺的利用,對克服兼職制代表所特有的時間、費用、精力等各方面的困難,有著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代表對網絡平臺的利用率不夠高。如據不完全統計,徐匯區的人大代表中,登錄網站平臺的代表約150名左右,經常性瀏覽的代表約在100名左右,一件代表書面意見瀏覽量大約維持在20-50名左右。
二是代表聯系方式公布的問題。社區居民希望能夠隨時聯系代表,聯系方式公布越多、越細越好。然而在居民人數眾多、代表兼職的情況下,無論是從個人信息安全、還是實際操作來講,詳細聯系方式的公布面臨著較大困境。
三是居民與區人大常委會的聯系問題。基層人大常委會機關基本工作格局,是每位常委會副主任分工聯系一個工委,每個工委一名專職工委主任、一名工委聯絡秘書。如徐匯區人大常委會機關的25名專職工作人員(包括專職代表11名),聯系服務55名市人大代表、290名區人大代表。2013年,組織2次全體代表會議、2次全體培訓會、792人次的視察調研、495人次代表集中聯系社區(日常小型化的聯系不在統計數據之內)、督辦128件代表書面意見。信訪科1名工作人員,每年接待信訪1000件左右。這樣的工作量之下,如何進一步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并及時回應社會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通過建立健全代表聯絡機構、網絡平臺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系。”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網絡平臺在社會信息傳遞方面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一種更有效的途徑和方式,提升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效果,不斷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與時俱進。
一是要增強網站信息的及時性、實效性。對瀏覽代表書面意見的情況進行分析,代表瀏覽書面意見的次數,與年齡、文化程度關聯程度較低,但與提出書面意見數量關聯比較密切。也就是說,代表更多關注自己提出的書面意見的辦理情況,從而產生瀏覽行為;而對與自己無關的內容,瀏覽的興趣相對較低。因此,網站信息內容是否符合代表的需求,是提升代表網絡利用率的關鍵。
二是積極探索進一步代表與選民聯系的新途徑。如市人大組織的“人大代表網議日”、微訪談,目前有的代表向選民公布了自己的E m a i l和微信,有的街鎮代表聯絡機構建立了本代表組的微信群。我們應當在加強傳統聯系模式的基礎上,積極關注這些現代技術應用的實際效果,并進行總結提煉、有效推進。
三是探索通過網絡平臺直接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確定監督工作重點,提高信訪效率。貫徹《監督法》根據“社會普遍關注的其他問題”確定常委會監督議題的要求,探索通過市民意見征集、網上調查投票等途徑,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擴大社區居民對常委會監督工作的有序參與。要進一步加大宣傳,提高網上信訪效率,引導市民更多通過網絡進行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