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卷首語
為人大實踐創新提供強大理論支持
文/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吹響了新時期加強人大理論研究的強勁號角。今年1月,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會正式成立,張德江委員長在成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加強人大理論研究的重大意義和基本要求,進一步鼓舞和堅定了各級人大開展人大理論研究、推動人大理論創新的信心。理論上的發展創新是行動上開拓前進的前提。隨著人大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大實踐創新必將獲得堅強有力的思想理論支持。
人大工作與人大理論研究具有一種“天然”的聯系。這不僅因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而且在于人大工作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全局性特點及規律性要求。也就是說,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產生,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離開了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造性地總結了新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實踐經驗,不斷為人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注入了新的內涵、新的動力。
然而毋庸諱言,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各種原因,人大理論研究對于人大工作似乎有些隔膜、有些生疏。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認為,人大的各項職權都由法律確定,人大工作只需依法辦事即可。言下之意,人大工作沒有多少理論和實踐創新的空間與必要。事實表明,這種觀點的存在和擴散,直接導致了人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能力的下降,削弱了人大回應新的社情民意的積極性。
其實,理論對于實踐的價值,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已站在人類和國家解放事業的高度,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1843年,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時極為深刻地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列寧在回答當年俄國經濟主義的“自發論”時尖銳地提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938年面對緊張激烈的抗日斗爭,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地告誡全黨:“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同樣,沒有持之以恒的人大理論研究,就難以堅定不移地推動人大工作的創新發展。
推進人大理論與實踐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人大而言,更是首當其沖、任重道遠。近年來,推進人大制度與時俱進,加強人大理論研究,越來越成為人大工作的重要共識。乘勢而為,把握重點,明確責任,人大理論研究將在新的起點上為人大實踐創新供應更多思想智慧。
第一,必須重點加強對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規律的研究。不僅要研究人大制度的特點優勢、實際運作和發展完善,而且要緊密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聯系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研究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有效形式和途徑;不僅要研究人大的基本理論問題,而且要研究人大履職的各種實際問題和對策。
第二,必須重視加強對經濟社會領域重大問題的分析研究。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國家建立于社會之上。人大制度以政治方式反映著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大理論研究一方面要關注人大自身,另一方面要以寬廣的視野,加強對人大履職所涉及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及相關的立法、執法、體制等重大問題的研究思考。這既是人大理論研究的必要延伸,也是避免人大理論研究陷入自我循環、自我封閉、自我僵化的重要保證。
第三,必須深刻認識加強人大理論研究對于提高人大履職質量和后勁的極端重要性。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揮人大職能作用,人大的立法、監督、討論決定重大事項、選舉任免、聯系群眾、自身建設等每一項工作,都面臨著許多亟待研究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實踐證明,加強人大理論研究不是少數部門、少數人的事情,而是人大各部門、各環節和人大工作者共同的責任和使命。而廣泛深入的人大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成果,最終將會給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帶來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