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葉響裙
我國亟須加快養老保障多支柱建設
□ 文/葉響裙
隨著我國城鄉養老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與完善,年老一代的養老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但我國是一個“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國家,老齡化進程正迅速加快,社會供養老年人的負擔在持續加重……
當前,我國亟須加快養老保障多支柱的建設,積極探索養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徑,從而有效化解未來的老齡化危機。
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現有人口13.4億,其中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3.3%,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8.9%。預計到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比例超過30%。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突出問題,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為應對老齡化危機,我國政府已適時對原有的退休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其中,社會統籌部分采用現收現付的籌資模式,用于供養年老一代;個人賬戶部分采用基金積累制,用于參保的在職人員未來的養老保障。然而,在實際運行中,我國各級政府采用的是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的混賬運營模式,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兩部分之間沒有隔離。由于全國大多數省市統籌部分養老金當期收不抵支,因此,為保證當期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在財政補貼之外,這些地方還會挪用參保職工個人賬戶的資金,這就產生了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
中國社科院的研究表明,即使采用了“寅吃卯糧”的策略,我國城鎮職工養老替代率仍然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到2011年甚至降至50.3%,而國際勞工組織提出的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
要有效應對老齡化危機,確保老年人的養老保障保持在合理水平,就要建設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所謂多支柱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公共養老金體系;二是企業年金計劃;三是個人自愿性儲蓄。企業年金與個人自愿性儲蓄這兩大支柱能在公共養老金基礎上再增加20%至30%的替代率,使老年人退休后工資替代率水平達到80%以上。實踐證明,建設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有效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必然選擇。譬如美國,除公共養老體系外,還建立了企業年金計劃和個人自愿性儲蓄計劃,目前這兩大支柱己覆蓋了大多數在職人員,切實提高了美國人退休后的養老保障水平。
為提升民眾養老待遇,也為分散、化解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壓力,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在實現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軌后,需要大力推進企業年金與個人自愿性儲蓄等養老保障體系多支柱的建設。
當前,政府亟須推出相關政策舉措,加快推動養老保障第二、第三支柱的建設。隨著老年人口占比持續攀升,我國基本養老保險金的支出壓力倍增,替代率水平持續下降,僅僅依靠基本養老保障,難以保證老年人口的生活待遇不下降。顯然,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與個人自愿性儲蓄計劃,對于實現養老責任從國家向企業與個人的過渡,分散社會養老風險,減輕財政負擔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在2004年出臺《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后,企業年金制度正式開始實施。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參考的是美國的“401k計劃”,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費建立,企業年金繳費可以在稅前列支。但是,我國企業的稅收相對較重,社會保障等稅外費用的征收進一步加重了企業負擔,導致無論從參加企業規模、還是參保職工人數以及基金總量來看,企業年金總體實力比較弱小,遠不能起到第二支柱應起到的作用。
企業年金具有自愿性,相關政策特別是稅收政策的影響至關重要。在我國國力持續增強、稅收大幅增長的形勢下,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比重,側重于改善民生是大勢所趨。為促進企業年金發展,政府除要明確企業年金的稅前列支等條件外,對于實施企業年金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可采用稅收優惠政策。在年金繳費基數方面,要較大比例地提高標準。目前我國只對企業繳納年金費用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進行稅前列支,而美國的企業年金免稅比例最多可達員工工資的25%。此外,需要考慮制度的靈活性,提高職工參與的積極性。如在年金支出方面,允許為企業年金參與人提供臨時貸款,以解決其應急之需。
個人自愿性儲蓄作為養老保險的第三支柱,是一種居民自愿參加的養老儲蓄。按照美國現行規定,所有70歲以下且有收入者都可以開設個人退休賬戶,為鼓勵個人自愿性儲蓄,個人繳納養老金部分及其投資收益都推遲至領取時才需繳稅,每年每人向個人退休賬戶注入的免稅資金最多不超過2000美元。
我國目前沒有鼓勵個人自愿性儲蓄養老的政策,對個人繳費部分也沒有稅收減免。為鼓勵個人自愿性儲蓄,建議單獨設立個人自愿性儲蓄養老賬戶,該賬戶與社會養老保障的個人賬戶相互隔離,所得收益一并記入自愿性儲蓄賬戶,員工退休后按賬戶內儲蓄養老金一次取出或分次提取。在個人儲蓄免稅方面,需要制定合理的自愿性儲蓄免稅標準,目前看每年繳費8000元作為免稅上限較為合理。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養老金管理分散在2000個統籌單位,各單位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資金的投資運營十分低效。2013年年末,全國社保基金資產總額47727億元,用于債券投資、委托運營、協議存款的資金總額1996億元,僅占基金資產總額的4.18%,絕大部分資金躺在銀行賬戶里獲取極低收益,養老金投資的低收益率很難應對通貨膨脹的貶值風險。要實現養老金的長期保值增值,不僅僅要建立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還必須改革現有的養老金投資運營體制。
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統籌部分為廣大民眾提供基本的養老保障,目前這部分總體上雖有一定結余,但是實際上只有東南沿海少數富裕省市有結余,大部分省市當期養老金收不抵支,如2013年有19個省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大多數地區統籌資金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我國《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穩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為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為全體國民提供穩定可靠的基本養老保障,統籌部分的養老金應盡快實現全國統籌,各地資金結余應該統一上繳中央,由社會保障部集中管理,相關資金不宜進行投資,國家可專門針對統籌結余資金發售特別國債,按中長期國債平均收益率水平支付收益。
社會養老保障的個人賬戶、企業年金及個人自愿性儲蓄,都是屬于個人的養老權益,用于民眾未來的養老保障。這些養老保障計劃實行基金積累制,需要考慮進行長期投資,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國際上個人賬戶資金管理主要有三種模式: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模式、智利的私人養老基金模式與美國的基金會模式。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投資收益率相對較低;智利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由個人自主選擇私人養老基金管理公司進行投資運營,盡管取得了較高收益,但是管理成本過高;美國的基金會模式則是由雇主等設立基金會,再由基金會選擇外部基金公司進行投資運營,這種模式既充分發揮了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又避免了過高的管理成本,比較適合我國國情。
對于我國社會保障個人賬戶部分的投資管理,首先要做實個人賬戶。只有做實個人賬戶,才能實現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初衷,通過個人賬戶的長期積累應對未來老齡化危機。具體可探索多種籌資的方式:中央財政撥款、將部分國有資產股權劃撥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等。其次,建議以省為單位成立基金會,對個人賬戶進行統一管理與投資運營,各省基金會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外部基金公司進行投資運營管理。由國家成立養老金管理局對各省基金會進行統一監管,國家通過建立省級基金會激勵機制,獎優罰劣。例如,針對投資收益率排名靠后的基金會所管理的基金,可以按一定比例劃撥到排名靠前的基金會進行管理。
對于企業年金的投資管理,建議由企業或行業自主設立的基金會進行管理,基金會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基金公司進行投資運營。實際上,從2005年8月認定第一批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起,企業年金市場化運營已超過8年,平均投資收益率達到8.32%,盡管年金市場規模仍然偏小,但良好的運行機制值得向全社會推廣。
個人自愿性儲蓄計劃歸屬于個人所有,從國際經驗看,個人自主投資的收益率往往差強人意,建議讓個人擁有投資自主權,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個人將自愿性儲蓄賬戶的投資運營委托基金公司或者基金會等機構完成。
綜上所述,大力支持企業年金與個人自愿性儲蓄,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確保養老金長期保值增值,實現養老金的多支柱協同發展,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可以分散社會風險,從而有效降低政府與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負擔;另一方面,通過拓展養老金籌資來源,提升養老金替代率,保證民眾養老的福利水平,年輕一代也不必再擔心“無錢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