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 玉
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化先行
□ 文/林 玉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秸稈焚燒曾經是陜西咸陽機場面臨的極大挑戰。麥收季節,航班屢屢因濃煙被迫取消。禁燒令不好使,警察到田里抓,也管不住。問題的最終解決大大出乎很多環保人的預料:一支環保文藝小分隊!渭城環保局的公務員們把秸稈焚燒的政策化為文藝演出,從村頭演到田間,從渭城演到咸陽,生生把一場演繹多年的秸稈焚燒大戰成功化解。演出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件事,再一次生動詮釋了文化的力量。
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龍應臺說,人本是散落的珍珠,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宗明義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馬克思說:“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
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生態文化就是人類克服生態危機的新的文化選擇,是人類生態智慧和文化積淀的結晶,是人類認知自然、感悟自然、 尊重自然、回歸自然的共同成果。
生態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其主要結構有3個層次:一是生態文化的精神層次,包括倫理觀的生態轉型和價值觀的生態轉型;二是生態文化的物質層次,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轉型和經濟發展的生態轉型;三是生態文化的制度層次,用法律法規來調節和規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行為關系,使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制度化。
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基礎和支撐,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優秀成果。生態文明秉承生態文化的價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倡導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從而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文明建設是整個文明形態的轉變與升級,是一次文化大變革,無論生產方式、消費模式、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都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生態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樹立生態理念,倡導綠色發展,共建生態文明。生態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文化啟蒙將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意識滲入公眾的心靈,即以先進的生態理念為指導,在微觀上逐漸引導公眾的價值取向、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型,在宏觀上逐步影響和指導決策行為、管理體制和社會風尚。
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挖掘、培育、弘揚生態文化。
一是重視生態文化研究。生態文化的繁榮首先要搞好頂層設計。要把生態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加以研究,不斷豐富其內涵。要扶持、支持有關生態文化的研究機構,組織相關專家加強生態理論研究,要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中發揚光大,從保護環境的實踐中汲取養分,把歷史積淀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生態認知提升到理論高度,形成一批生態文化研究的成果和文化產品,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思想支持。
要注重提高環境文化類單位的公共服務效能,推出反映環保工作、倡導生態文明的優秀影視作品和圖書;加強對環境文化創作的引導,扶持社會環境文化作品的宣傳推廣,建立環境文化產品評估和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環境文化創作。
二是建設生態文化載體。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是信息化的人,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各種信息載體的效能來傳播生態文化。要發揮各級環境教育基地以及社會上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主流媒體、網絡、社會媒體等在傳播生態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城市廣場、機場、火車站、商業中心等人口密集區域的大屏幕等,使其成為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管理區等的建設和管理,使其成為滋養、傳播生態文化的重要平臺。
自然界是滋生文化的土壤,優美詩意的自然環境能夠啟發人的靈感,凈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審美感悟。要積極保護和開發生態文化資源,在生態文化遺產豐富、保持較完整的區域,建設生態文化保護區,維護生態文化多樣化。結合生態省、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加快建設并形成一批以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美麗鄉村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三是加強生態文化傳播。加大生態文化傳播力度,使其成為全社會主流文化。在全社會普及生態科學知識,培養和提高人們的生態道德素質,把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強化生態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質的戰略高度,廣泛宣傳生態環保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財富觀、生活觀,研究制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規范。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內容納入各級黨校干部培訓課程之中,融進黨風政風和民風民俗中,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理論支撐、精神動力、文化條件和智力支持。
加強對大學生、中小學生的生態文化教育,編寫一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通俗教材,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企業、城鄉社區等基層群眾的生態文明教育和科普宣傳,積極組織開展環境日等節日紀念活動,強化紀念活動的文化色彩,增加公眾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機會,營造良好氛圍,不斷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
四是推行生態生活方式。美國教育家康特曾經說過,“一切真正的學習,歸根到底,是自我教育。”生態文化素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念的改變。要轉變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認識,轉變人類生活的價值目標,樹立以適度節制物質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的生活理念,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家庭社區行動,在全社會倡導勤儉節約的低碳生活。積極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鼓勵選購新能源、小排量汽車。大力倡導綠色消費,鼓勵公眾選購有綠色標志的無公害食品,踐行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因過度裝飾而購買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品,實踐勤儉節約傳統美德與低碳生活方式,養成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習慣,在全社會形成共謀良好生態環境的文化氛圍。
(作者單位: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