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侯詎望
以心造境
——趙華雙花鳥畫品賞
□ 文/侯詎望
畫家趙華雙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他的山水畫被專家稱之為是“心靈化的藝術形象”,體現了一種“鮮活的本體意識和原創藝術”,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展覽并獲得多個獎項,就是對他藝術成就的一種肯定。
古人說,境由心造。的確,對于寫意花鳥畫而言,主觀加之于客觀的成分可能更加明顯。《宣和畫譜》作者認為:“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間。……見于百卉眾木者,不可勝計……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畫家之所以為花鳥寫真傳神,實在是為自己抒情達意而已。
花鳥畫歷史久遠,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南齊《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逐步發展成熟。五代出現了黃筌、徐熙兩種風格流派。此后,畫家輩出,流派紛呈, 工筆設色花鳥畫、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風格更趨多樣。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家,綿延不絕。
在這樣的歷史時空里,畫家趙華雙的創作與當代所有花鳥畫家一樣,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吸收古人營養的前提下發展,否則就沒有出路。趙華雙是一位清醒而富有思想的畫家,他的花鳥畫創作既可以看出受古代畫家影響的影子,但更能體現出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風格。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現當代西洋畫技和水彩畫的某些特質,形成了自己寧靜、收斂及淳樸的畫風。
思想是每位藝術家成功的先導。思想是什么?是畫家對社會、事物、人生、世界的理性認識,是畫家洞悉萬事萬物、人生百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古人講,道法自然。思想是否深刻,是否合于客觀的規律,或者說是否符合于“道”,是作品成色的一個重要標尺。其實,在一幅作品中,花鳥魚蟲已是畫家筆下人格化的活物,其創作過程既是對客體的再現,也是對思想的表達。那么,在趙華雙的花鳥畫中,表達了畫家怎樣的思想呢?
從畫家題材的選擇和畫面意境的表達,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一位畫家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趙華雙的花鳥畫多以荷、梅為表現對象,體現了畫家高潔的情操和崇高的追求。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梅具有“凌寒怒放”的操守,都是一種偉大的品行,畫家以此入畫,說明了他精神的高度。他的畫作盡管表現了四季變幻中物象的風貌,但多數情況下,是表現秋荷的作品。畫面內斂,給人一種靜默感,上面的鳴禽也是一副沉思狀,顯得十分深沉。這是畫家心境的寫造,是畫家思想深度的表達。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追求內心的寧靜,才能應對外物的誘惑。他的畫作即便是春天的梅花,夏天的雨荷,也透著一種秋的意韻。畫家之所以選擇秋荷作為表現對象,我理解,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時節,也是四季輪替中關鍵的季節,秋的凝重,是別的季節所不可替代的,只有秋能夠契合畫家的思想心境罷了。當然也有例外,如他的《豐年瑞雪》,是一堆覆雪的草垛和垛下的一對母雞,這幅畫的生活氣息更濃厚,畫面也顯得明快疏朗。
畫家對物象的表現具有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是他在體察風晴雨露,咀嚼朝暉夕蔭,會心春榮秋凋后的真實表達。他在用心靈解讀花鳥魚蟲的萬般風情中,升華了自己對表現客體的理解,從而使作品達到了“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藝術效果。
趙華雙以心造境,用心寫境,不拘泥于對象的形似,而是追求一種神似。他把雨荷種在心里,他把梅花開在胸中。他從自己的心境出發來創作作品,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皴擦點染之間體現著自己的感悟認識,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現了一種大家的潛質。同時也使他的畫具有了一種大氣感、時代感和深邃感。
畫法可學而得之,畫意非學而有之。畫意來源于心靈,來源于畫家感悟生活的實踐,來源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探索。希望畫家能在今后的花鳥畫創作中,發揚優點,克服不足,努力創新,從而讓心靈之花開出更加絢爛的色彩,散發出更加誘人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