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荷瑩 常靜俠 王華啟 張國俊
吉非替尼單藥二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
楚荷瑩 常靜俠 王華啟 張國俊
目的 探討吉非替尼單藥二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及毒副反應。方法 經病理學確診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70 例 (鱗癌 30 例 , 腺癌 40 例 ), 均給予口服吉非替尼 (250 mg/d), 并觀察治療效果及藥物毒副反應。結果 全組 70 例患者中 , CR 5 例、PR 14 例、SD 28 例、PD 23 例 , 總有效率27.14%, 疾病控制率 67.14%。腺癌總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高于鱗癌 (χ2=5.036、6.994 ;P=0.024、0.008)。主要毒副反應大多為輕度皮疹、腹瀉、疲乏、肝功能異常等。結論 吉非替尼二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具有一定療效 , 毒副反應也可耐受 ;對腺癌的療效明顯優于鱗癌。
非小細胞肺癌;吉非替尼 ;鱗癌;腺癌
肺癌近年來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 , 已占據全球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首位 , 5 年生存率不足 15%[1]。肺癌中80% 左右的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 未經治療的情況下中位生存期不足 5 個月 , 1 年生存率不足 10%。目前采用的化療雖取得了一定療效 , 但也導致了大量耐藥群體的存在 , 這類患者的治療對提高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整體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吉非替尼是目前二線治療中相對主要的藥物之一 , 其主要通過基因水平抑制惡性腫瘤細胞的增殖及促進凋亡而發揮抗腫瘤作用[2]。作者采用吉非替尼二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70 例 , 取得了一定療效 ,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入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2010 年 1 月~2013 年 6 月收治的經病理學確診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70 例 , 男 38 例 , 女 32 例 , 年齡 32~69 歲 , 平均年齡 (50.5±13.8)歲 ;病理類型 :鱗癌 30 例 , 腺癌 40 例 ;臨床分期 :Ⅲ a 期20 例 , Ⅲ b 期 30 例 , IV 期 20 例。所有病例均為接受一線化療失敗的患者 , KPS 評分 >60 分 , 預計生存期 >3 個月 , 肝、腎、心功能及血常規等檢查結果基本正常 , 無明顯化療禁忌證 ,且有可客觀測量的病灶用于療效評價。
1.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吉非替尼單藥治療 :吉非替尼 250 mg/d, 于早餐后口服 , 連續服藥直至疾病進展或其他原因而停藥。
1. 3 療效評價方法 根據 RECIST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3],分為完全緩解 (CR)、部分緩解 (PR)、穩定 (SD)、進展 (PD),以 CR+PR 計算總有效率 , 以 CR+PR+SD 計算疾病控制率。毒副反應根據WHO急性與亞急性毒副反應評價標準分為0~4 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 采用 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 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近期療效 全組 70 例患者中 , CR 5 例、PR 14 例、SD 28 例、PD 23 例 , 總有效率 27.14%, 疾病控制率 67.14%。腺癌:CR 1 例、PR 3 例、SD 11 例、PD 15 例 , 總 有 效 率 13.33%,疾病控制率 50.00% ;鱗癌 :CR 4 例、PR 11 例、SD 17 例、PD 8 例 , 總有效率 37.50%, 疾病控制率 80.00%, 腺癌總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高于鱗癌 (χ2=5.036、6.994;P=0.024、0.008)。2. 2 毒副反應 主要毒副反應大多為輕度皮疹、腹瀉、疲乏、肝功能異常等 , 經過及時對癥處理均可耐受 , 未發現影響化療順利進行的毒副反應。見表1。

表1 毒副反應 (n, %)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類型 , 占肺癌的絕大多數 , 初次治療以放療或化療為主[4], 雖然取得了一定療效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復發率 , 對于這類復發患者的二線或三線治療 , 多采用新一代化療藥物或生物治療等。吉非替尼是較為常用的二線治療藥物 , 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作為靶點 , 靶向性作用于腫瘤細胞 , 抑制腫瘤的進展 , 主要作用途徑包括 :通過競爭性結合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 , 抑制信號轉導通路 , 進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 促進其凋亡 ;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逆轉腫瘤細胞的耐藥 , 增強藥物效用[5]。吉非替尼以往的研究[4]已經證實 , 其在非小細胞肺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劉克等[5]將吉非替尼作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三線治療方案 , 分別取得了 59%、38% 的有效率以及 73%、56% 的疾病控制率 , 而且在延長生存期方面也具有較好療效。后續的研究[6]表明 ,吉非替尼對腺癌、女性的療效優于非腺癌、男性。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 全組 70 例患者的總有效率 27.14%, 疾病控制率67.14%, 提示吉非替尼在復發性肺癌的治療中具有一定價值 ;腺癌總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高于鱗癌 , 進一步驗證了吉非替尼對腺癌具有更好療效的結論。
總之 , 吉非替尼二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具有一定療效 ,毒副反應也可耐受;對腺癌的療效明顯優于鱗癌。
[1]馬麗霞 , 朱晶 , 劉顯紅 .厄洛替尼治療 30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觀察 .當代醫學 , 2010, 16(14):153-154, 161.
[2]陳亞楠 , 張菊 , 劉文超 , 等 .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EGF R 基因突變與吉非替尼臨床療效關聯 .現代腫瘤醫學 , 2013, 21(12): 2702-2705.
[3]劉合代 , 丁罡 , 張明 , 等 . 紫杉醇類聯合鉑類雙途徑給藥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 . 腫瘤基礎與臨床 , 2013, 26(1):11-13.
[4]宋正波 , 虞永峰 , 陳智偉 , 等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吉非替尼二線和三線治療的療效比較 .腫瘤 , 2011 , 31(1):53-57.
[5]劉克 , 蔣向陽 , 汪超 , 等 . 吉非替尼作為二線及三線方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觀察 . 中國現代醫生 , 2011, 49(21):71-73.
[6]楊春雨 , 劉煒 , 蔡莉 . 吉非替尼治療 EGFR 突變晚期女性肺腺癌的回顧性研究 .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 2011 , 45(6):584-586, 589.
Clinical efficacy of gefitinib in the second-lin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U He-ying, CHANG Jing-xia, WANG Hua-qi, et 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oxic and adverse effects of gefitinib in the second-lin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There were 70 case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30 c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40 cases of adenocarcinoma) given gefitinib through oral administration (250 mg/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oxic and adverse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70 cases, there were 5 cases of complete remission (CR), 14 cases of partial remission (PR), 28 cases of stable disease (SD), and 23 cases of progressive disease (P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27.14%, and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was 67.14%.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disease control rate of adenocarcinom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χ2=5.036, 6.994; P=0.024, 0.008). The main toxic and adverse effects were mild rash, diarrhea, fatigue, and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Conclusion Gefitinib is effective in the second-lin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its toxic and adverse effects can be tolerated. Its curative effect for adenocarcinoma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Gefitinib;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denocarcinoma
2014-05-06]
45005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