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光 時軍
雜合型血液凈化在老年慢性腎衰竭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朱曉光 時軍
目的 探討老年慢性腎衰竭患者應用雜合型血液凈化后的臨床效果。方法 進行血液凈化的慢性腎衰竭患者 103 例 , 根據透析方式不同分為 A(51 例 , 單純血液透析 )、B(52 例 , 雜合型血液凈化 )兩組 , 對兩組患者的透析 3 個月后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進行檢測 , 并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結果 B 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 A 組 (P<0.05)。且 B 組患者的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 (MMSE)及生活質量 SF-36 總分均顯著高于 A 組 (P<0.05)。結論 雜合型血液凈化應用于老年慢性腎衰竭患者較單純透析能夠顯著改善其認知功能、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
雜合型血液凈化;腎衰竭;慢性 ;臨床效果
慢性腎衰竭是一種因多種因素作用導致的腎臟受損并惡化發展至終末期腎病的臨床表現。且因其病變呈不可逆狀態,對多臟器造成影響 , 并對患者造成程度不一的記憶力下降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功能的改變 , 且慢性腎衰竭還可使患者的脂代謝異于健康人群 , 從而使患者營養不良 , 并對生活質量造成進一步影響[1]。因器官移植患者數量有限 , 通常對慢性腎衰竭的治療措施為血液透析。而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化 , 采取何種血液透析方式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 已經成為慢性腎衰竭治療中的研究熱點。本文研究中 , 對 103 例老年慢性腎衰竭患者分別采取雜合型血液凈化和單純透析治療 , 并對兩種方法治療后患者的認知功能、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分析 ,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1 年 8 月 ~2013 年 4 月來本院進行血液凈化的慢性腎衰竭患者 103 例 , 全部患者均在本院予以3個月以上的規律血液透析治療。根據透析方式不同分為A、B 兩組 , A 組患者 51 例 , B 組患者 52 例。全部患者均無胃腸道疾病 , 無精神障礙 , 無惡性腫瘤及心、肝等器官功能障礙。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情況
注 :兩組比較 , P>0.05
組別 例數 (男 /女 ) 平均年齡 (歲 ) 透析時間 (個月 ) 殘腎功能 ( m l / m i n ) A 組 5 1 ( 2 4 / 2 7 ) 6 8 . 5 ± 9 . 9 1 5 . 3 ± 5 . 8 1 . 6 ± 0 . 2 B 組 5 2 ( 2 3 / 2 9 ) 6 9 . 2 ± 1 0 . 4 1 4 . 9 ± 4 . 2 1 . 7 ± 0 . 3
1. 2 方法 A 組患者予以單純血液透析 , 血管通路為自體動靜脈內瘺 , 透析液為碳酸氫鹽透析液 , 以 500 ml/min 透析液及 220~260 ml/min 血流量的速率進行透析 , 3 次 /周 , 4 h/次。B 組患者予以雜合型血液凈化 , 在 A 組患者治療措施的基礎上 , 每周還予以 1 次血液透析濾過或血液透析加灌流。對兩組患者的透析3個月后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進行檢測 , 并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 (MMSE)[2]]及生活質量 (SF-36 生活質量量表[3])進行評價。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 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 采用 t檢驗 , 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 B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 A 組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
注 :兩組比較 , P<0.05
組別 例數 血清前白蛋白 ( m g / L ) 血清白蛋白 ( g / L ) 血紅蛋白 ( g / L ) 轉鐵蛋白 ( g / L ) A 組 5 1 1 5 2 . 3 ± 3 2 . 6 2 9 . 7 ± 4 . 3 5 8 . 7 ± 1 2 . 9 2 . 2 ± 0 . 2 B 組 5 2 2 9 6 . 5 ± 5 8 . 1 3 8 . 9 ± 5 . 2 9 0 . 2 ± 1 1 . 7 3 . 0 ± 0 . 3 t 2 1 . 3 8 2 7 . 5 6 3 1 3 . 4 2 3 2 . 5 6 6 P<0 . 0 1 <0 . 0 1 <0 . 0 1 <0 . 0 5
2. 2 兩組患者的 MMSE 及 SF-36 總分 A 組患者的 MMSE及 SF-36 總分分別為 (21.3±4.8)分、(61.2±10.7)分 , B 組患者 MMSE 及 SF-36 總分分別為 (28.3±1.9)分、(73.7±9.9)分 ,可見 , B 組患者的 MMSE 及 SF-36 總分均顯著高于 A 組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MMSE=2.897, tSF-36=2.577, P<0.05)。
慢性腎衰竭患者在認知功能改變上通常表現為記憶力下降 , 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特征 , 從而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會交往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 , 慢性腎衰竭患者還存在營養狀況較差 ,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下降 , 并進一步可能引起營養不良性動脈硬化綜合征 , 對心、腦等重要器官造成損傷 ,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水平下降。
目前 , 治療慢性腎衰竭最有效的方法為腎臟移植 , 但因器官數量捐贈有限 , 從而使絕大多數慢性腎衰竭患者通常采取血液透析來維持治療 , 延長患者的生命 , 并使患者的基本生活質量得到保障。而目前血液凈化方式主要有單純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濾過等方式。且有文獻報道顯示,慢性腎衰竭患者通過采取不同透析方式 , 可存在不同的毒素清除效果。單純血液透析通過彌散原理對尿毒癥患者體內毒素進行清除 , 主要以分子量在 500 D 以下的小分子物質為主 ,而對于大、中分子的物質清除率則效果較差。而血液透析濾過則在單純血液透析中應用合成的膜高通量濾器 , 從而能對大、中分子的物質進行有效清除[4]。血液透析灌流可對內外源性毒素通過吸附作用進行清除[5]。本文研究中 , B 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轉鐵蛋白水平均顯 著 高 于 A 組 (P<0.05)。且 B 組 患 者的 MMSE 及 SF-36 總分均顯著高于 A 組 (P<0.05)。說明雜合型血液凈化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單純血液透析。
總之 , 通過雜合型血液凈化方式 , 較單純血液透析臨床效果好 , 能顯著降低慢性腎衰竭并發癥的發生率 , 并使患者的痛苦減少 , 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 , 并使其食欲增加 , 從而改善了營養狀況 , 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徐玉艷 , 吳鷹 , 周文勝 , 等 .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對尿毒癥患者 P300 認知的影響 .南華大學學報 (醫學版 ), 2010, 38(6):827-829.
[2]蔡文利 , 苗書齋 , 邢利 , 等 .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在慢性腎衰竭患者藥物性腦病中的應用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 2012, 22(13):2809-2811.
[3]董睿 , 郭志勇 , 諶衛 , 等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質量評價及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 2010, 11(7): 606-610.
[4]馬爽 , 于汪伯 , 李兵 , 等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老年慢性腎衰竭的療效 .中國老年學雜志 , 2012, 32(24):5542-5543.
[5]于敏 , 王姣 , 史耀勛 , 等 .慢性腎衰竭微炎癥狀態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 2010, 20(10):1498-1500.
2014-05-16]
475000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腎內科
時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