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瓊
腹腔引流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療效觀察
陳宏瓊
目的 探討腹腔引流在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的應用及其臨床療效。方法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NEC)82 例 , 其中接受保守治療 40 例為對照組 , 采用腹腔引流術治療 42 例為觀察組 , 治療后對兩組患兒治愈率、并發癥、住院時間、中轉手術時間以及腹脹緩解時間、禁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等進行統計記錄。結果 對比結果顯示 , 觀察組在住院時間、癥狀緩解時間、并發癥以及腸狹窄和中轉手術的發生率上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 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在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過程中 , 采用腹腔引流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 , 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 , 減少并發癥 , 縮短住院時間 ,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腹腔引流;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臨床療效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NEC)屬于常見的胃腸道急癥之一 , 其主要是因腸黏膜損傷 , 進而導致小腸或結腸等出現局部壞死的一種疾病 , 臨床表現為腹脹、便血等[1]。臨床調查顯示 ,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具有高并發癥、高死亡率的特點 , 臨床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本次研究中 , 選取了本院收治的 NEC 82 例 , 重點探討了腹腔引流在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的應用及其臨床療效。相關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了 2012 年 3 月 ~2013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NEC 82 例 , 按照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 40 例和觀察組42 例。對照組中男 26 例 , 女 14 例 , 胎齡在 30~34 周 20 例 , 34~37 周 12 例 , >37 周 8 例 , 出生窒息 14 例 , 肺炎 20 例 , 硬腫癥 18 例 , 機械通氣 10 例 ;觀察組中男 23 例 , 女 19 例 ,胎 齡 在 30~34 周 18 例 , 34~37 周 15 例 , >37 周 9 例 , 其 中出生窒息 13 例 , 肺炎 18 例 , 敗血癥 20 例 , 機械通氣 12 例。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以及并發癥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①依據《實用新生兒科學》NEC 標準確診的患兒。②經臨床分期并確定 BellⅡ、Ⅲ期為入選標準[2]。③排除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心臟病、遺傳代謝性疾病。④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悉 ,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 3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治療 , 其中包括:胃腸減壓、禁食、靜脈營養供給以及輸血、抗感染治療等 , 同時根據患兒感染情況選擇針對性的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
對照組 :采用保守方式進行治療 , 通過予禁食、胃腸減壓以及靜脈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酸中毒抗感染輸血等進行治療[3]。
觀察組:采用腹腔引流術進行治療。選取右下腹麥氏點約 0.5 cm 為切口 , 切開皮膚后使用 12 F 套管針進行穿刺 , 有突破感后即進入腹腔 , 然后退出針芯 , 繼續將套管向腹腔內送入約 7~8 cm, 縫合并固定于腹壁 , 接無菌袋[4]。
治療后對住院時間、癥狀緩解時間、并發癥以及腸狹窄和中轉手術等情況進行觀察統計。
1. 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 SPSS13.0 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 計量資料用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 t檢驗 , 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 采用χ2檢驗 ,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 臨床觀察 對比兩組患兒各觀察指標 , 其在禁食時間、腹脹緩解時間以及糞OB轉陰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等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觀察結果對比

表1 兩組患兒臨床觀察結果對比
注 :兩組患兒在禁食時間、腹脹緩解時間以及糞 OB 轉陰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等比較 , P<0.05
組別 例數 禁食時間 腹脹緩解時間 糞O B轉陰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對照組 4 0 1 4 . 2 0 ± 3 . 2 6 6 . 3 9 ± 2 . 0 3 7 . 2 6 ± 1 . 2 4 9 . 3 6 ± 3 . 3 6觀察組 4 2 8 . 6 0 ± 2 . 7 0 5 . 2 7 ± 1 . 3 5 6 . 3 3 ± 1 . 2 8 7 . 2 6 ± 2 . 8 5 P 0 . 0 0 1 0 . 0 0 2 0 . 0 1 4 0 . 0 0 2
2. 2 并發癥及預后情況 對照組治療痊愈 17 例、有效 15 例、無效 8 例 , 治療有效率為 80%, 死亡率為 12.5%(5/40), 平均住院時間為 (52.3±6.5)d, 腸穿孔 4 例 , 腹腔內膿腫 3 例 ;觀察組治療痊愈 18 例、有效 20 例、無效 4 例 , 治愈率為 90.4%, 死亡率為 7.1%(3/42), 平均住院時間為 (47.5±5.2)d, 腸穿孔 2 例 , 腹腔內膿腫 2 例。兩組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臨床調查顯示 ,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多發于早產兒及體重較低兒 , 因為新生兒各器官尚未完全發育 , 且免疫功能處于較低水平 , 所以其病死率也相對較高。從治療情況來看 , 對于 I期患兒可采用常規保守治療方式進行治療且具有較高的治愈率 , 但對于 II期及以上患兒則需要將保守治療和外科介入治療聯合起來。腹腔引流一種有效的外科治療手段,它可以通過引流的方式來減輕腹內壓及感染癥狀 , 以此來避免腸管穿孔或壞死 , 改善患兒腹內臟器的血流量及心、肺功能等。從臨床療效來看 , 本次研究中采用腹腔穿刺引流治療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為 90.4%, 顯著高于保守治療組的 80%, 同時在禁食時間、住院時間、死亡率以及腸狹窄、腸穿孔和中轉手術的發生率上均顯著低于保守治療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 腹腔引流具有手術操作簡單、對患兒創傷較小等優點 , 一般可于床旁完成 , 有利于縮短住院時間 , 避免腸穿孔及壞死等 ,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 在 NEC 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邵肖悔 , 葉鴻瑁 , 丘小汕 , 等 .實用新生兒學 .第 4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11:477-483.
[2] Gleason CA, Devaskar SU.Avery S Disease of the Newborn.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2(9):1022-1028.
[3] 黃姍 .腹腔引流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評價 .臨床外科雜志 , 2010, 8(6):415-416.
[4] Upadhyaya V D, Gangopadhyay A N, Pandey A, et al. Is pneumoperitoneum an absolute indication for surgery i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8, 4(1):41-44.
2014-04-25]
543001 梧州市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