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良
運動處方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植入術后康復的影響
吳雪良
目的 探討運動處方對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支架植入術后康復的影響。方法 支架植入術治療 AMI患者 280 例 ,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 各 140 例 ,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 觀察組按照運動處方施以康復護理 , 比較兩組的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術后步行距離以及上臺階數較對照組顯著增加 , 術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 (P<0.05);觀察組術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兩組再狹窄率與死亡率無明顯差異 (P<0.05), 但觀察組仍有降低趨勢。結論 對 AMI 支架植入術患者早期按照運動處方實施康復護理可促進術后康復 , 降低心血管事件以及再狹窄發生率 , 改善其生活質量 , 值得推廣應用。
急性心肌梗死 ;支架植入術 ;運動處方;康復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一種嚴重冠心病 ,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介入術 (PCI)是目前臨床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但 AMI患者在 PCI術后 , 多存在心功能受損、焦慮、抑郁以及再狹窄風險 , 嚴重影響臨床預后以及生活質量[1]。大量研究資料表明 , 早期科學合理的康復運動對于維持冠脈通暢、促進病情康復以及預防再狹窄等具有重要意義[2]。本院對行 PCI術治療的 AMI患者按照運動處方施以康復護理 , 獲得了滿意效果 ,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收集 2012 年 1 月 ~2014 年 1 月 , 本院住院AMI患者 280 例 , 患者均接受 PCI術治療 , 術后均無嚴重合并癥、并發癥。其中 , 男 151 例 , 女 129 例 , 年齡 42~84 歲 ,平均 年 齡 (63.2±9.8)歲。 患 者 隨機分 為 觀 察 組 與對照 組 ,各 140 例 , 兩組年齡、性別及術后情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 :本組實施常規護理 , 即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基礎生活護理等 , 視患者的病情、意愿以及耐受程度確定早期運動以及活動時間、方式和量。觀察組:本組綜合評估各類危險因素 , 并結合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環境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制定運動處方并施護。針對性地施以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 , 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活動。在護理或活動過程中 , 一旦出現不良反應 , 則應退回前一階段活動。運動處方與步驟 :①手術當天 :囑患者臥床休息 , 并協助其翻身、被動活動健側關節、肢體等 , 指導其進行深呼吸 2 次 ,以沙袋壓迫穿刺部位 4~6 h, 制動術側肢體 10~12 h, 床頭抬高 20~30°。指導其多飲水 , 促進造影劑排泄 , 并介紹監護程序以及其必要性。 ②術后第 1 天 :協助患者取床上半臥位或坐位 , 或床旁站立 5~10 min 左右 , 深呼吸 2 次 , 并鼓勵其主動轉身和活動關節、肢體 , 指導其自主完成進食、梳洗等。講解術后注意事項以及早期活動的目的和意義。③ 術后第 2 天 :繼續上述活動 , 協助其下床活動 , 并在心電監護下予以扶行 20~30 m 左右 , 每日 1~2 次 , 協助其床旁大小便等。介紹 AMI發病危險因素 , 指導其掌握放松方法等。④術后第 3 天 :繼續上述活動 , 鼓勵或協助患者進行穿衣、擦身等 , 可床下大小便 ;講解并發癥、不良反應及防治措施。⑤術后第 4 天 :繼續上述活動 , 在監護下步行 6 min 或室內步行 50~100 m, 鼓勵患者自理簡單的日常生活。予以心理咨詢、飲食指導等 , 囑其飲食宜清淡易消化。⑥術后第 5 天 :繼續上述活動 , 并在專人監護下進行室內活動 , 予以溫水淋浴或者擦浴 , 并嘗試性上臺階。講解 AMI防治知識及康復訓練要點。⑦術后第 6 天 :繼續上述活動 , 監護下步行 12 min,并可適當進行室外活動以及上下臺階。講解出院注意事項及家庭康復活動要點 , 介紹院后保健知識。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開始活動的時間、上臺階級數、步行距離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主要分為心血管事件 (AMI、心絞痛、猝死 )和冠狀動脈再狹窄。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 SPSS18.0 軟件分析 , 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 采用 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 采用χ2檢驗 ,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床上活動開始時間、下床活動開始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 , 第 4 天步行距離、第5天上臺階級數以及第6天步行距離顯著多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癥及死亡率比較 觀察組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兩組再狹窄率與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但觀察組仍有降低趨勢。見表2。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
注 :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床上活動時間 ( d ) 下床活動時間 ( d ) 住院時間 ( d ) 第 4 天步行 6 m i n 距離 ( m ) 第 5 天上臺階數 (級 ) 第 6 天步行 1 2 m i n 距離 ( m )觀察組 1 4 0 2 . 5 ± 0 . 7a 4 . 7 ± 1 . 2a 9 . 1 ± 4 . 3a 9 0 . 3 ± 3 3 . 2a 1 0 . 2 ± 6 . 4a 2 6 0 ± 1 2 4a對照組 1 4 0 3 . 3 ± 1 . 2 1 0 . 4 ± 2 . 7 1 4 . 8 ± 7 . 2 2 9 . 8 ± 1 1 . 2 3 . 2 ± 1 . 5 6 2 ± 4 2

表2 兩組并發癥及死亡率比較[n (%)]
AMI 發病后 , 可發生局部心肌缺血或壞死 , 極易引發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 , 如不及時予以有效治療 , 將誘發嚴重并發癥甚至導致患者死亡。PCI是目前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 ,可實現梗死血管再通 , 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 , 促進心肌血供的恢復 , 從而控制梗死范圍的擴散 , 降低左心室功能失常發生風險[3]。PCI還可有效減少嚴重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等的發生風險 , 為術后早期運動及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但 AMI患者 PCI術后仍有心血管事件以及再狹窄風險 , 故強化術后護理至關重要。
現代護理學認為 , 對 AMI患者 PCI術后早期 , 實施康復護理的主要目的是減輕臥床對血管及肌肉的不利影響 , 預防靜脈栓塞和血栓的形成 , 預防心肌梗死以及心絞痛等發生 ,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 促進體力的恢復 ,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運動處方概念是上世紀 50 年代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提出的 , 近年來 , 隨著臨床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以及冠心病康復治療的廣泛開展 , 運動處方越來越受到重視[5]。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 運動處方有利于預防和治療冠心病 ,降低 AMI患者的術后再狹窄率以及死亡率。本研究中 , 觀察組在康復護理工作中應用運動處方作為指導施護 , 術后步行距離以及上臺階數較對照組顯著增加 , 術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 , 與相關報道一致。此外 , 觀察組的術后心肌梗死和心絞痛發生率為 0.71%、3.57%, 相比于對照組的 9.29%和 12.14% 明顯降低 (P<0.05)。術后再狹窄率僅為 0.71%, 無猝死病例 , 與對照組的 6.43%、7.14%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但表現出降低趨勢。
綜上所述 , 對 AMI患者 PCI術后應用運動處方康復護理 ,可促進術后病情及體力康復 , 預防心血管事件和再狹窄發生 ,降低猝死風險 , 改善臨床預后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 , 值得推廣應用。
[1]周淑英 , 蘇綺雯 , 湯昌蓮 , 等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療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心理狀況的影響 .護理研究 , 2009, 23(31): 2852-2854.
[2]范現汝 . 6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 .中國醫藥導報 , 2009, 6(3):96-97.
[3]許綿綿 , 姜小鷹 , 林美華 , 等 .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 2009, 28(10):1369-1371.
[4]張青 .早期運動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 2010, 16(3):71-73.
[5]童素梅 , 洪梅花 , 姚景鵬 , 等 .急性心肌梗死康復期患者運動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護理管理 , 2011, 11(9):62-65.
2014-04-29]
215151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