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燦 張明溪 陳凌艷 李亞娟 張月銘 李明
飲食護理干預對胃炎胃潰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
彭燦 張明溪 陳凌艷 李亞娟 張月銘 李明
目的探討加強飲食護理干預對胃炎胃潰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50例胃炎胃潰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強飲食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 并采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質量量表(FDDQL)進行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加強飲食護理干預后, 臨床總有效率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68.00%, FDDQL評分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胃炎胃潰瘍患者加強飲食護理干預, 能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
飲食護理;胃炎胃潰瘍;生存質量
胃炎和胃潰瘍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 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反酸、噯氣等癥狀, 嚴重影響進食和日常生活, 除了正常的藥物治療外, 加強飲食護理干預顯得至關重要。本院隨機抽取50例胃炎胃潰瘍患者進行分組對比, 觀察組加強飲食護理干預,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將干預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院治療的50例胃炎胃潰瘍患者,隨機將5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5例。對照組中, 男15例, 女10例, 胃炎13例,胃潰瘍12例, 平均年齡(42.7±10.7)歲, 平均病程(5.8±1.5)年;觀察組中, 男14例, 女11例, 胃炎12例, 胃潰瘍13例, 平均年齡(42.5±10.6)歲, 平均病程(5.7±1.4)年。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和胃黏膜保護藥, 還要服用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 均給予常規基礎護理, 包括日常用藥、起居、進行健康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強飲食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包括:①培養患者規律的飲食習慣, 每次進食的量不宜過多, 可以每日多次進食, 進食的速度不能太快, 以免胃腸負擔過重。護理人員最好根據每一位患者每日實際活動的能量來計算所需要的食物的量, 兩餐之間不應吃零食, 進食的時候保持好的心情, 有助于飲食健康。②選擇合理的營養配餐, 多吃維生素、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多吃面食, 因為米飯可使胃酸增多, 多吃蛋類和魚類、還有水果。攝入糖過多也可以使胃酸分泌增加,所以盡量少食糖果。③不要吃刺激性強的食物, 如生、硬、冷、辣、燙等, 飲食以半流質為主, 口味要清淡、少鹽。不要喝咖啡碳酸類飲料, 做菜時不要放蔥姜蒜類調味。另外, 做菜時盡量用煮、蒸、燉的方式, 這樣有益于健康, 并且一定要禁煙禁酒。
1.3療效評定標準[1]顯效:臨床癥狀消失, 胃鏡下潰瘍愈合或縮小≥70%;有效:臨床癥狀減輕, 胃鏡下潰瘍縮小35%~69%;無效:臨床癥狀沒有變化, 胃鏡下潰瘍縮小35%以下或沒有變化甚至變大。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質量評價的專用量表FDDQL中的日常活動、飲食、睡眠、健康感覺、疾病控制這5項內容來評定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每項內容滿分為100分, 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加強飲食護理干預后, 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8.00%), 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加強飲食護理干預后, FDDQL評分表中日常活動、飲食、睡眠、健康感覺、疾病控制5項內容的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情見表2。

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有效率比較[n (%), %]
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日常活動飲食睡眠疾病控制健康感覺對照組2548.67±12.1751.25±12.8149.73±12.4352.46±13.1251.37±12.84觀察組25 78.44±19.61a79.28±19.82a81.36±20.34a80.57±20.14a82.13±20.53a
由于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加大, 再加上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 使胃炎胃潰瘍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胃炎胃潰瘍的發病原因目前還未研究清楚, 但患者大多數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史, 臨床資料研究發現,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胃炎胃潰瘍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胃炎胃潰瘍的藥物治療主要以對癥為主, 用藥后復發率比較高, 不能從根本上治療胃炎胃潰瘍, 因此加強飲食護理干預能使人們本身的飲食習慣發生改變, 幫助患者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 從而建立合理、健康的飲食模式[2]。在護理干預中, 要對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到詳細的了解, 根據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習慣和日常的活動量等制定特色的飲食方案, 及時對患者提出的意見進行改進,隨時依情況調整方案。告知患者定期檢查并隨訪, 做到有效的跟蹤治療。護理人員還應該和患者及其家屬仔細講解保持食物清潔的重要性, 告知患者盡量當天的食物當天吃完,如隔夜要放到冰箱里保存, 變味的飯菜一定不能食用, 飯前便后要洗手, 餐具要消毒[3]。觀察組加強飲食護理干預后,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8.00%), 觀察組加強飲食護理干預后, FDDQL評分表中日常活動、飲食、睡眠、健康感覺、疾病控制5項內容的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這就證明了加強飲食護理干預的重要性,可以能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
[1] 葉詩敏.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術后患者的飲食護理體會.當代醫學, 2011, 17(34):115-116.
[2] 梁桂仙.食管惡性腫瘤切除術患者的飲食護理.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2, 33(21):3022-3023.
[3] 任俊.消化性潰瘍飲食的研究進展.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3, 29(6):145-146.
2014-07-29]
100086 空軍總醫院消化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