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華
利多卡因在人工流產中的應用方法
孫玉華
目的分析利多卡因不同應用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130例早孕婦女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實驗組74例, 采用宮腔灌注利多卡因+阿托品, 對照組56例采用術前宮頸注射利多卡因。結果兩組術中宮頸擴張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效果: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人流綜合征: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利多卡因聯合阿托品宮腔灌注用于人工流產, 有效、經濟、患者痛苦小, 值得推廣。
人工流產;利多卡因聯合阿托品;宮腔灌注
人工流產是終止早期妊娠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術雖簡單,但它常給受術者帶來緊張、焦慮、痛苦, 尤其是初孕婦和有剖宮產史者, 為減少受術者的痛苦, 提高手術質量。自2014年1~7月, 本站計劃生育門診采用了利多卡因配伍阿托品術前宮腔灌注, 不僅擴張宮頸, 負壓吸宮時也減輕吸刮宮腔的痛苦, 以其獨特的鎮痛效果用于人工流產及鉗刮術, 收到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7月來本站自愿要求負壓吸宮術終止妊娠且無手術禁忌證的早孕婦女130例, 年齡17~46歲, 停經6~10周, 其中初產婦59例, 一次剖宮產史21例, 二次剖宮產史40例, 近期剖宮產10例。B超確診為宮內早孕, 無藥物過敏史, 無麻醉禁忌證, 根據自愿選擇, 隨機分為兩組, 其中實驗組74例, 包括流產高危對象40例,對照組56例, 每組孕婦年齡、體重、停經天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2方法 實驗組:術前分別在宮頸口3、9點處分別注入2%利多卡因5 ml。對照組:使用一次性子宮造影管, 術前放入宮腔4~5 cm, 經注氣腔向球囊內注入空氣2 ml, 以氣囊封閉宮頸內口, 防止藥液流出, 經產婦氣囊位于子宮內, 未產婦及剖宮產者氣囊位于宮頸內, 確定通水管固定后, 經過藥腔注入利多卡因4 ml+阿托品注射液0.5 ml, 推注宮腔內, 等待2 min后, 取出造影管, 再行手術。需注意宮腔灌注藥液不應超過5 ml, 以防止因灌注藥液過多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均由技術熟練的醫師按常規操作, 專人記錄體溫、脈搏、血壓、宮頸情況、出血量、不良反應及手術者的滿意程度。
1.3評價標準
1.3.1宮頸擴張程度 顯效:為宮頸口松馳, 5號以上宮頸擴張器順利進入宮頸內口。有效:宮頸變軟, 4號宮頸擴張器可順利進入宮頸內口。無效:為宮頸緊閉, 宮頸口未開。
1.3.2疼痛程度判定 按照WHO規定疼痛標準:顯效;術中無疼痛, 無肢動, 表情自然安靜。血壓脈搏呼吸無變化;有效:術中下腹脹痛, 肢體輕微扭動, 表情基本安靜。可以忍受, 血壓脈搏呼吸均無明顯變化;無效:感覺明顯疼痛、呻吟、出汗,或有血壓、脈搏、呼吸等改變, 肢體扭轉明顯, 表情不能安靜。
1.3.3人工流產綜合征 出現惡心, 嘔吐, 面色蒼白, 頭暈,出冷汗, 血壓下降10~15 mm Hg(1 mm Hg=0.133 kPa)。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 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受術者宮頸擴張情況比較 見表1。
2.2兩組受術者鎮痛效果及人工流產綜合征發生率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術中宮頸擴張程度比較[n(%)]

表2 兩組受術者鎮痛效果及人工流產綜合征發生率比較[n(%)]
2.3不良反應 實驗組:1例用藥后頭痛, 口周麻木, 幾分鐘后自行消失。對照組:用藥后宮頸注射點出血10例, 壓迫數分鐘止血。
人工流產時, 擴張宮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由于宮頸和子宮遭受機械性刺激, 引起迷走神經興奮, 加上受術者精神緊張, 術中的擴張宮頸及吸刮宮壁造成疼痛易引發人工流產綜合征, 術前用藥行宮頸準備可減輕受術者痛苦, 提高手術質量, 減少并發癥。利多卡因具有穿透性強, 局部麻醉作用持久。宮頸注射利多卡因, 需在注射后回抽無血液方可注射, 且注射后宮頸易出血, 而利多卡因聯合阿托品宮腔灌注避免了上述缺點, 阿托品阻斷迷走神經興奮, 有效預防人流綜合征的發生, 兩者聯合應用, 經子宮造影管直接進入宮腔, 不損傷宮頸, 使宮頸組織變軟, 宮口自然擴張, 同時麻醉藥物直接進入子宮內膜, 麻醉淺表感覺未梢, 有效阻斷了吸宮時宮壁刺激引起的疼痛, 擴宮, 鎮痛效果好, 有效地減少了患者術中術后的不良反應, 尤其適用于人工流產的高危對象如初孕婦及剖宮產史者。
綜上所述, 利多卡因聯合阿托品宮腔灌注是一種安全、有效、操作簡便的人工流產鎮痛方法, 具有簡單、經濟、方便特點, 提高了手術安全性, 患者痛苦小, 易于接受。適用于基層醫院及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推廣。
2014-07-21]
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計劃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