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勇
摘 要:教師在教學案教學課堂上要做到“五讓”:教材讓學生自讀;知識讓學生探索;問題讓學生解決;結論讓學生概括;體系讓學生構建。
關鍵詞:教學案教學;誤區;思想品德課
教學案教學改革創新在信陽已全面扎實地推行了一年多,作為一線教師,我感覺到既有收獲成功的喜悅,也有難以處理問題的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現了事倍功半的教學誤區。希望通過以下幾個使用教學案教學中思考的介紹,能得到廣大同仁的指導與幫助。
誤區一:強調態度、價值觀、能力的重要性,忽視對基礎知識的教學
新課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的中招試題,越來越突顯能力的立意,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忽視了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高低總與基礎知識的儲備成正比。而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案預習導學和課內探討環節的編制和使用中,片面強調學生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課內討論1~2個重要性的內容,而忽視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例如,在羊山新區2013年下半年思想品德期中測試有一道簡答題,問題是:思想道德建設中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是什么?竟然有大部分學生沒有回答。因此,我們在編制和使用教學案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把基礎知識、態度與價值觀、能力等有機結合起來。
誤區二:依賴教輔資料,忽視對教材知識的把握
最初認為,練習題的編制與使用應該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把提高學生成績的“法寶”押在教輔資料上面。教學生怎樣針對問題查閱資料,然后作答。這樣的確很容易提高學生答題的理論水平、政治言語水平,見效快,教師感到心里舒暢。殊不知,長此以往學生只要見到問題,就翻閱資料,根本不動腦筋思考,往往是答非所問。例如有一道反映新農村建設成就的觀察與思考題,問題是:請你為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出幾個“金點子”。大部分學生回答為:(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落實科學發展觀;(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等等。其實應這樣回答:(1)繼續加大對農村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2)實行科技興農政策,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3)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農村全面進步。學生扣不住當地農村,光扣大帽子。所以,我認為在預習導學環節、課內探討環節和課內訓練環節,設計問題時一定要體現思想品德學科特點“題在書中”“理在書中”,并且要認真做好教材內容的整理、歸納和總結。因此,我們在學習中必須把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放在第一位,把使用資料作為鞏固教材知識的一條有效的途徑。
誤區三: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我認認真真針對學生設計好教學案,然后及時發給學生讓學生預習、探討、鞏固訓練,這樣就把整個課堂都完全交給了學生。這樣的確完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是我體會到這其實是本末倒置。
我們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分析問題的角度、思路,都是我們多年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我們應把自己這些方法、資源教給學生,指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學習。“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漁”都說明了這個問題。“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誤區四:重視熱點、課外實踐,忽視課堂教學
近幾年思想品德中考試題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實踐探討類試題增多。因此,部分教師認為應該多了解課外知識,在課外拓展延伸環節中,過分重視熱點問題處理,好設計一些中考試題。殊不知,學生此時的能力根本解決不了此類問題,教學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其實,中考試題越重視實踐探究,越注重綜合素質考查,就越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知識遷移和整合能力。要培養這種能力,就要堅守課堂這個教學的主陣地,切實通過教學案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然后通過課內所學的知識擴展到課外實踐之中。這就需要學生既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又能將熱點問題與之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探討能力。
誤區五:把教學案當成傳統教案
教學編制、使用應該說是為了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的方案,考慮的班情、生情因素較少。而教學案則不同,在教學案中,落腳點在“學”上,“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的地位完全體現在一個“導”字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案中,學案是學生學習、研究的方向、目標和依據,教學案的設計必須把學生的學習需要放在第一位。教學案從編制到實施的各個環節中,學生的實踐活動都體現得非常明顯,學案的編制可以師生共同參與,甚至可以放手讓學生去編制;教學案的使用過程更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實踐、自我升華的一個過程。而傳統的教案根本就是一潭死水,沒有“源頭活水”,又哪來“如許清水”。
總之,在教學案教學中,我們教師一定要立足教材,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課內訓練,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走出誤區,爭取提高學生的多項能力,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五讓”:教材讓學生自讀;知識讓學生探索;問題讓學生解決;結論讓學生概括;體系讓學生構建。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教師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作者單位 河南省信陽市羊山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