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孔聯,舒大松,胡素云,譚贊武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高等職業教育的靈魂在于為企業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其實訓教學離不開企業真實環境,教學內容也必須和企業技術改革及產品更新實時聯系在一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校企之間建立深度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1]。
按照湖南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經濟強省、教育強省、文化強省的總體要求,根據“對接產業、工學結合、提升質量,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方針,立足職業教育現有基礎,以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為重點,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構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就業是學校教育的一大主要目標,而招攬適合技術要求的新員工則是企業新陳代謝的基本保障,訂單培養就是將二者目標統一起來的一個有效途徑。
2011年8月學院機電系與三一集團簽訂校企聯合辦學協議,自2011年起,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專業中開辦三一訂單班,每屆招生150人,面向三一集團各事業部機加工、裝配、檢測、調試、維修、售后服務、技術管理等崗位,培養售后服務工程師、維修工程師、工程機械營銷師、制造工程師、裝配工程師、檢測員、調試員及各崗位班組長、車間主任,具體崗位定位如下圖:
機電系通過與三一集團路基事業部溝通和聯系,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共同制定訂單培養教學計劃,實施“閑學忙工,工學交替”的模式,將企業標準、職業資格證書內容融入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實行“教學做合一”,以實現完成培養的學生盡快融入企業實現就業。

工學交替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技能人才的基本需求,而頂崗實習是實現工學交替的重要舉措。企業生產受經濟的直接影響讓企業生產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并存在淡旺季之分,因而人才需求具有明顯的時段性[2]。這種用人需求的不穩定性與學校固化的人才培養計劃存在矛盾。很多情況下企業需要學生頂崗實習時,學校的教學計劃卻安排學生進行理論課學習,等到學生理論課學習結束需要進入企業一線實習時,企業卻已經過了生產旺季,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和傳統的集中頂崗實習存在矛盾。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學校要適應企業生產,提前了解合作企業的用人需求狀況,并且按照企業需求合理調整教學計劃,實行“分段輪換、交替穿插、半工半讀”的柔性頂崗實習。柔性頂崗實習中,學校按照企業實際用人需求把學生進行分組,實現企業頂崗實習和學校理論教學輪換進行,最終達到“企業用人不間斷,學校教育不中斷,實習教學不沖突”。同時,柔性分段頂崗實習措施還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集中頂崗實習工種過于單一問題,能夠實現學生多工種分期輪換,增強實踐技能綜合鍛煉的實效性,最終達到校企互動、工學交替[3]。
我院機電系根據三一集團各事業部對深化訂單班學生能力及素質培養要求及生產用人需求現狀(每年年初至年中為用人高峰期),制定出“1.5+0.5+0.5+0.5”的“閑學忙工,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學生將頂崗實訓前移一學期,提前接觸生產過程,有利于訂單班學生融入企業、有利于學生針對生產崗位需要進一步深化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有利于彌補企業生產高峰期用工缺口,真正實現校企雙贏。

表一 三一訂單班“工學交替、閑學忙工”進程表
為彌補校內實訓基地的不足,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讓學生盡快融入企業,需大力建設校外實訓實習基地。依托訂單企業建立的頂崗實習型實訓基地是在真實的生產組織環境下,對學生實踐技能進行培養,實訓的結果是生產出符合企業的質量標準的產品,學校和企業全程參與學生的培養過程。
“廠中校”為企業直接構筑人才平臺。學生在實習階段進駐公司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教室則設在公司。公司委派技術骨干指導學生實訓,其余時間由學校安排專業教師到公司進行專業理論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平行推進、交替進行[4]。
我院機電系在與三一集團事業部交流溝通過程中,企業非常認同“廠中校”這種方式,并要求一定要有學院老師參與全過程。我系計劃三一訂單班學生在校學習3個學期,在掌握好基本的理論與操作技能后,在第4個學期進駐企業進行半年的技術應用性頂崗實習。實習期間系部派駐1名輔導老師全程隨同學生,進行思想與生活方面的輔導,系部定期派駐專業教師進行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指導,并通過網絡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完成相關課業的學習。
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我們要主動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在校內建立生產性實習工廠(“校中廠”),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建校內實訓基地,并開展實訓教學及頂崗實習。校內實訓基地的生產產品及運作由企業完成,實訓項目按照企業生產實際進行設計。“校中廠”既作為企業產品生產和新產品研發的基地,又同時作為學校生產性實訓基地,還作為雙方產品研發中心,“校中廠”由企業為主全權管理,學校協助管理,企業按協議落實學校學生的實訓教學及頂崗實習,其余時間全部按照企業運行方式進行產品生產和新產品研發,學校的主要受益應體現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
崗位技術能力出眾、行業發展把握準確是企業固有的優勢。學校可聘請企業領軍人物和技術能手共同參與教育,校企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任務。企業兼職教師工作重點是參與專業建設、制定職業崗位標準、開發實踐訓練課程、主持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及指導學生實踐性訓練,同時還要為專職教師開辦系列專題技術講座,介紹行業技術發展方向、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等。企業兼職教師為學校帶來的技術發展動態和人才需求信息,也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向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5]。
學校教師具有系統的理論知識,部分教師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是企業產品開發、技術攻關等所需求的智力支持。基于這一契機,學校教師可以實質性地參與企業兼職,不間斷地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為企業創造直接價值。同時,教師參與企業工作可以加快“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進,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技術零對接,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紙上談兵的教學狀態,培養出企業真正需求的人才。同時教師企業兼職,可以有效把握行業技術發展方向和勞動力市場實時需求信息,為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新專業開發、教學目標調整等提供準確的第一手資料。
(1)實行訂單培養拉近校企之間的距離。學校與企業簽訂訂單培養協議,根據企業提出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的要求來組織和實施教學。學生學完相應的知識,達到相應的技能水平后,輸送到企業就業。
(2)對接企業需求,構建“理實一體,閑學忙做,工學交替”課程體系。教學學期與工作學期交替進行,體現“工”、“學”雙方既相互交替,又相互滲透、 相互融合。具體表現為:從宏觀上,教學學期與工作學期相互交替、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其知識和技能在工學交替過程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從微觀上,體現在課程內容上的工學融合,表現為“工”中有“學”,“學”中有“工”的工學結合課程。
(3)依托校外實習基地在企業建立“廠中校”;引進機電制造企業,在校內建立“校中廠”的運行機制與模式。“廠中校”即學生在實習階段進駐公司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教室則設在公司,公司委派技術骨干指導學生實訓,其余時間由學校安排專業教師到公司進行專業理論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平行推進、交替進行。“校中廠”即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建校內實訓基地,并開展實訓教學及頂崗實習。
(4)共建共享實現校企互利雙贏。
企業向學校數控專業無償或優惠提供部分專業實訓設備用于專業實踐教學,并提供相應的設備使用教師培訓,使教師能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和新工藝。同時企業也將學校的部分教師納入其“人才庫”,為推廣企業的先進技術和裝備積累豐富的無形資產。
[1]章凌燕.基于職教集團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新舉措[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2]候會喜.數控技術專業人才“訂單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1,(10).
[3]牛艷莉.高職院校“多學期、分階段”頂崗實習模式實踐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2,(3).
[4]李滌非,王生雨.高職院校產學合作中“校中廠、廠中校”模式建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9).
[5]李柏林.高職院校“系企一體”教師雙師素質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