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純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有所加大。由此也就產生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并成為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熱點問題,各級政府和各高校都在花大力氣、想辦法化解這一難題。大量研究資料顯示,大學生就業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有: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學生擇業觀念與單位用人觀念的不統一。具體而言,就是應屆畢業生缺乏正確、合理的職業規劃和就業定位。本文將以廣東培正學院為例,從職業指導的角度探討如何更好地促進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問題。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培養大學生需要關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統籌制定培養計劃。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業工作。廣東培正學院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根據統計,學校92%的學生來自本省,97%的畢業生留在本省就業。學院的辦學定位是:“立足廣東,面向華南地區,服務基層;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較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較高英語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財經院校,以管理學、經濟學學科為主干。”珠三角地區地處僑鄉,靠近港澳地區,市場經濟發達,進出口貿易繁榮,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區。為了適應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過程中,貫穿了具有國際視野的內容,對大學生的外語能力和外國文化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外語運用能力和溝通能力。一旦在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工作或涉外業務中,能夠熟練地和外國同事或外國朋友進行交流。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所采取的是一種以理論為主,以書本為依托,以事實為基礎,向老師學習的教學方式。這種唯書本、盲從老師的學習方式扼殺了中國學生的創意、創新意識。所以,縱觀我國現階段人才現狀,其中“有創意,會創新”的中堅人才缺口一直無法填滿,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領域人才總數達到3200萬人,研發人員105萬人,分別占據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位置,我國對于研究和發展的經費總額也居于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的科技領域創新綜合指數在全球則排名第28位,屬中等偏下的水平。這一數據反映出我國不缺本科生、碩博士生,也不缺基層人才,但缺少能夠把科技轉換成具有經濟價值,能給產品增添附加價值的人才。
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當今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能有競爭力。高校教育、高校學生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做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高校職業指導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職場競爭力。學生的職場競爭力是個人各方面能力的合力,其中也包含創新能力。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創新能力。職業指導就是要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凸顯創新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指導學生創新思路與方法。具體而言,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意識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是打破傳統就業觀念,樹立現代就業理念。大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往往夢想畢業后有一個“薪水高、待遇優”的工作,追求留在大城市、大單位,追求高起點,不愿從基層干起,片面看重穩定工作,而且大多數學生有從畢業到就業的思維定勢。而現代社會更需要應用型人才,企業在評價人才時不僅僅是看學歷,還看能力,一些大公司甚至是“不重學歷重能力”。智聯招聘網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四成跨國企業在考察應聘的大學生時,并不重視應屆生的畢業學校,該項調查涉及30家“世界500強”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結果發現,與以往跨國企業招人先看其是否是畢業于國內名校相比,只有53.3%的跨國企業重視應聘者的畢業學校,而46.7%的跨國企業對此并不重視或者完全不介意。大多數企業鐘情于職場多面手:即能力強,知識面寬、具有多方面技能的人才,比如銷售人員要掌握技術,懂維修;技術人員要了解市場,有銷售技巧。在用人方式上,企業往往從基層崗位開始。就業指導要向學生講明就業情勢,正確進行就業定位,否定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告訴學生要踏踏實實地從基層做起,“先就業,后發展”,“先就業,再創業”。
2.是學會選擇,學會整合,夯實創新基礎。根據薩帕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霍蘭德的職業性向理論、施恩的職業錨理論、麥克里蘭的勝任素質理論等研究結論可知,學生應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選擇職業。職業指導要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學會職業選擇。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整合人生資源和積累能力。是否能夠有效地整合人生經驗,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
3.是鼓勵、支持學生的創意、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意識,打破思維定勢,在實踐層面就要鼓勵、支持學生開展靈活多樣的創意、創新、創業活動。活動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在校內組成創業團隊,也可以與校外企業合作,掛靠企業運營,還可以依托學校創業園區。學校鼓勵學生社團組織創意、創新、創業大賽,參加國家和省市級的各種創意、創新、創業競賽,并給予資金支持;學校多方努力,通過簽訂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協議,為學生提供創意、創新、創業平臺。學校投資6000萬在花都區建造了“廣東培正學院創意、創新、創業園”,可供30個大學生團隊在園區真實創業。學校免費為創業學生提供經營場所、配備指導教師,同時與花都區的公司、企業簽訂協約,鼓勵、指導、幫助學生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搭建創業平臺。通過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創新,將大學生的智能與創意、創新、創業對接,最終達到實現十八大提出的“以創業推進就業”的精神。
一個高校要想實現畢業生良好的就業及服務,需要配備相應的職業指導。而職業指導離不開一個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團隊。所謂高素質的就業團隊至少應該包含如下幾個因素:
1.具備相當的科學研究水平。實踐需要理論來指導。就業指導的實踐需要一整套完善可行的理論支持,需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研究班子。高校就業指導教師既要是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也要是一個科研團隊。學校要設立就業指導專項科研項目,鼓勵指導教師開展指導理論的探討,尤其是與地區經濟、文化相契合的本土化的就業指導理論的研究。
2.具備較高的專業化水平。社會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之中,就業與創業的導向又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為了使指導教師適時了解就業、創業的形勢與政策,學校要加強指導教師的定期與不定期的培訓工作。同時,對指導教師的資格要提出相應的要求,始終堅持持證上崗的原則,鼓勵、支持教師考取高級職業指導師資格和職業咨詢師資格。學校要從政府部門及企業公司聘請從業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指導老師。因為這部分人員掌握政策方向、占有前沿信息、具有規避就業風險的經驗,所以,聘請他們,有利于從實踐層面指導學生就業,也可以為學生就業與創業設想的可行性提供咨詢。
3.具備有機的管理體系。學校要形成一套穩定的分級管理體系,從校級就業指導中心到院系級就業指導中心,再到學生職業規劃社團,而且要配備一定的就業指導教師,校級指導中心要有專職的初高級職業指導教師,院系級指導中心、學生社團可以由輔導員、政工干部、校外兼職人員和優秀校友兼任指導老師。同時,學校對中心、社團要給予政策上和活動經費上的支持。
現代企業要求大學生一上崗就很快進入工作狀態,給企業帶來效益,不愿意在入職培訓上花太多時間和精力。這就意味著,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就要具備實際工作的技能。對于學校而言,如果只是在大三、大四才有就業指導,可能學生就來不及彌補職業技能的不足。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大學生還缺乏必需的技能。世界級的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最近的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每年要培養約60萬應屆畢業生,這一數字是美國的 9倍之多,然而,在中國160萬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中,只有約十分之一擁有在跨國公司就業所必備的實踐技能和語言技能。中國大學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英語水平達不到國際化的要求,這種狀況是中國在全球化時代難以發展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產業的主要原因。
鑒于此,廣東培正學院從大一就開設職業規劃導向課,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二、大三主要是就業政策、理論指導、創業導向課及實踐模擬課;大四主要是實踐、實習課程。學校開設的職業指導課程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始終圍繞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一名成熟的大學生的目標展開。在這里,一名成熟的大學生需具備基本的職業技能、個人管理技能、團隊合作技能、未來規劃技能、國際化視野、使用外語工作的能力。其中,基本技能包括交流、管理信息、使用數字、思考及解決問題;個人管理技能包括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行為、負責任、適應能力強、良好的道德水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團隊合作技能包括能與他人協作的團隊精神、一定的溝通技巧、能參與項目和任務;未來規劃技能包括不斷學習、創新爭優。
從一定意義上說,畢業生的就業關系到一個大學生的未來前途。由于學校在學生就業指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之學生的努力進取,我校畢業生就業率成績顯著,歷年來都保持在98%以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日趨發展,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熱潮更是蓬勃興起,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進軍,成為眾多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作為一所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要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創意、創新、創業意識。江澤民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就業指導方面,我們要不斷適應世界經濟、文化發展趨勢,借鑒國外就業指導的成功經驗,創新就業指導模式,不斷探索就業指導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新思路、新方法。
[1]王焱,桑玉紅.改革管理模式 拓寬就業渠道[J].新課程,2010,(10).
[2]馬寧.豐富載體 拓寬渠道提升職業指導效果[J].遼寧高職學報,2012,(2).
[3]吳躍東,周建平,董葵.關于上海地方院校拓寬就業市場的思考[J].消費導刊,2008,(6).
[4]鄧思清.拓寬就業信息渠道 提高畢業生就業率[J].教育探索,2007,(9).
[5]尚慶通.簡述職業指導實踐若干經驗[J].出國與就業,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