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衣提拉·買買提
(新疆師范大學 初等教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并在各個教學段中,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并提出對教師的要求,“數與代數”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運算能力,樹立模型思想。“圖形與幾何”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敖y計與概率”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熬C合與實踐”教師要夠引導學生思考,并幫助學生整理清楚思路。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從教育部明確提出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來,課程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的熱點。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成為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調查研究為探究常態數學課堂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具體應用情況,即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教學內容中應用現狀以及所產生的教學效果,試圖發現影響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因素,并尋求解決方法,為以后的數學教學工作提供一些指導。
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并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根據課程的折 4個總體目標編制調查問卷、根據前測結果作出了必要的調整與改進、形成最終的問卷調查表雙語小學數學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存在問題的信息來源于開放式問卷收集、相關文獻查閱及教學經驗積累。將所得信息整理、歸納,構建了4個基本因子,編定15個項目。經修正,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題項不夠全,再加上8個項目并編制成烏魯木齊雙語小學5~6年級學生雙語小學數學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存在問題編制問卷。運用所編制的問卷進行思考,思考后刪除與總問卷不顯著相關的5個項目。最終形成的是問卷調查表。
調查問卷共設置了21個問題,除了一共18題是單選題以外、還有17,20,21這兩個是多選題。其中第1~7題是關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一般問題;第8~11題是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數與代數方面的問題;第12~14題是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圖形與空間方面的問題;第15~16題是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統計與概率方面的問題;第17題是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綜合與實踐方面的問題;第18~21題是小學數學四大部分內容哪個部分的內容學生喜用多媒體上。
選取A、B、C三所新疆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普通雙語小學,在5~6年級各兩個組的作為研究對象。其中A校的5年級組記為A5,共有30人;6年級組記為A6,共有32人;B校的5年級組記為B5,共有36人;6年級組記為 B6(1),共有 27個人;6年級組記為 B6(2),共有26個人;C校的5年級組記為C5,共有40人;6年級組記為C6,共有35人。統一由研究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內測試后收回。共發放問卷220份,回收215份,經整理有效問卷為204份,其中五、六年級分別是94、110 份。
據調查三所雙語小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運用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表1表明,在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上關于“數與代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三所學校 5~6年級204名學生之間49.5%的學生認為有時候不太透徹現代,但在問到“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數的運算過程、公式推導時”,3.4%的學生認為起負作用。造成這樣的現狀,訪談得知:課件運算過程,速度太快,并且不能長時間將演算過程作為范例,瞬時的記憶,難以加深影響,在練習過程中就會產生“懂”。
但“不會”的現象,尤其是漢語水平不夠好的學生來說用第二語言講解的時候出現困惑。

表一 數與代數
表2表明,在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上關于“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三所學校5~6年級204名學生之間25.5%的學生認為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現圖形運動更直觀,并且有73.6%學生認為信息技術應用在“圖形與幾何”中有利于他們建立空間觀念。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圖形與幾何”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多媒體的優越性,使他們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掌握所學知識,理解所學內容。通過訪談得知: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多媒體的演示比實物更清晰,并且有些動態的畫面立體感更強。

表2 圖形與幾何
表3表明,在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上關于“統計與概率”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三所學校5~6年級204名學生之間67.2%的學生認為學生們認為直觀的,具有過程性的實驗才能讓他們認識問題更清楚,而在課堂上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呈現過程,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10.8%生認為用信息技術應用在“統計”學習中對他們幫助不大。通過訪談得知:教師展示的統計圖都是課本上已有的圖表,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老師稍加講解就能理解,課件演示沒有對他的理解起到幫助。

表3 統計與概率
表4表明,22.1%的學生喜歡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并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有56.4%的學生喜歡老師用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 通過訪談得知:有些多媒體情景圖反而讓他們提不出問題;喜歡老師講故事的表情和聲音,說明生動的教師語言和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技術所不可替代的。10.3%的學生老師請同學提問,互相或共同解決,11.3%的學生喜歡老師請同學提問。通過訪談得知:他們認為,好朋友在上課相互交流是他們所希望的一種友情表達;喜歡當“老師”的感覺;同學提的問題不會太難。

表4 綜合實踐活動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認為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主要有如下特征:(1)維的可逆性;(2)多維思維;(3)反映事物的轉化過程;(4)以自我為中心;(5)具體邏輯推理(借助具體形象)[2]。
兒童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兒童時期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和接受機制是以動作為標志的?!皟和乃伎纪窃趧幼鞯母兄羞M行的,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動作和動作感知的對象?!辈⑶?,兒童的記憶也“ 多半是運動記憶”[3]。
在各個教學段中,《課標》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這四大數學內容體現出數學學科的特點,根據學科特點設計出關系到的一堂課。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思維發展?,F代教育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數學是屬于所有人的,人人都可以學存有價值的數學。每個人學習他所需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可以達到不同的數學水平,構筑不同的數學現實。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個別輔導軟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體現了不同的教學(或學習)方法,包括:操練和練習、對話、游戲、模擬、測試、問題解答等。[4]
通過以上的分析與討論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信息技術的應用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了解學生,走進學生,分析學生,是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必備條件。
第二,信息技術的應用要體現學科特點。小學數學具有自身的學科特點,根據學科特點適當、合理的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傳統教學方法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才是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真正目的。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2,(2).
[5]李求來,昌國良.中學數學教學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