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珠心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段的訓練幾乎篇篇課文都要進行,可見,它在閱讀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只有對段的訓練的意義、內容、順序、方法等問題深入研究,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收到實效。
關鍵詞:段的訓練;意義;內容;順序;注意事項
一、段的訓練的意義
段的訓練,是閱讀教學中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綜合訓練,是多種能力訓練的有機結合。
提高理解能力是閱讀教學中的中心任務。理解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詞與句等,但也要靠段的訓練。所謂理解,不僅指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對文章的意思也只能做到籠統、大概的理解,不可能達到真正理解的程度。
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科著重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表達能力的培養不能只靠作文課,還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提綱的編列,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可以得到訓練、得到提高。而編寫段落大意的過程,也是內容的歸納、思想的概括。語言組織與表達過程,本身也是表達能力的訓練過程。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要借助語言進行,所以語言訓練也是思維訓練。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納入閱讀教學之中。
段的訓練,雖然只是閱讀教學中基本訓練的一個項目,但對完成培養閱讀能力的任務、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的智力諸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二、段的訓練的內容
段的訓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認識段落
認識段落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在文章中的段落是句、句群的組合,是整篇的組成部分,也是文章層次、作者思路的反映。認識段落要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形式上要有“空兩格另起”的自然段、空行間隔的結構段和序數間的結構段,但是認識段落更重要的還是從內容的內在上辨認,使學生懂得文章的意思是按一定順序表達的,各個意思之間又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所以要分段。
2.劃分段落
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理清層次,劃分段落,這是段落訓練的第二方面的內容。它的任務是弄清段落起止,知道劃分的依據。
3.理解段落
怎樣才算是理解段落呢?首先,要明白每一段寫的是什么內容,主要內容是什么,表達什么思想;其次,要懂得怎樣寫,弄清段落間的聯系,段落與整篇文章的內在聯系。比如,是詳,是略?是先,還是后?是總,還是分?是因,還是果?等等;最后,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段意,或編列提綱、小標題等。
段的訓練,應該從認識段落、劃分段落和理解段落三個方面進行,不能只停留在劃分起止、抄寫段意上,因而,就應對段的訓練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段的訓練的順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能力要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段的訓練也要服從這個要求,從一年級開始。當然,年級不同,要求也不同,要做到合理性、完整性、連續性。二年級是段的訓練的起始階段,是感性認識的初步滲透,無明顯的要求。三、四年級是段的訓練的重要階段。要求學生能在分段的基礎上,概括各段的段意。五、六年級是加強、提高階段,獨立性強,要求也比較高。特別表現在理解、掌握、運用規律上,要懂得重點、主次等方面的要求,并增加了中心與層次、條理、要點等練習,使段的訓練增加了內容,并提高了難度。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逐步提高能力,圓滿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總之,我們教師都要有這樣的認識,明確段的訓練要依據大綱要求,聯系班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做到瞻前顧后,使段的訓練更具科學性。
四、段的訓練一般應懂得以下幾點
1.明確教學要求
每教一課,段的訓練也應有明確的要求。先看課文的特點、難易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要看學生的基礎。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相應的要求。分段練習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思考、討論,應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總之,不能用框框束縛學生,要根據課文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
2.揭示分段的規律
分段是有規律性可循的,應隨不同的課文逐步揭示分段的規律,使學生找到分段的門徑,提高分段的能力。起初,可以要求學生初步懂得有的文章是按事情的經過寫的,弄清開始怎樣,后來怎樣,最后結果怎樣,就弄清了段落結構和敘述順序。通過類似課文的練習,積累分段知識,提高分段的能力。有的課文時間順序很明顯,如,《山雨》可按雨前、雨中、雨后來分段。有的課文按內容不同來分段,如,《給顏黎民的信》講了四件事,就按四件事把課文分成四段。有的課文按敘述的方式來分段,如,《索溪峪的野》先總述游覽索溪峪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野”字,再依次描寫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也野,最后再總結游覽索溪峪的感受。還有的課文是按空間的交換來分段的,如,參觀訪問、游記等。
除了教給學生懂得按事情經過、按時間順序、空間交換、內容不同、敘述方式分段外,還要教給學生先找重點段、歸并相鄰段和過渡段歸屬等分段方法。
3.進行概括段落大意的訓練
這一訓練要從具體到抽象,逐步提高要求。開始先讓學生較詳細地敘述段落大意,接著引導學生用較為簡要的語言進行概括,最后引導學生用一兩句話或者用段落的中心句進行概括。在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找出中心句。這種能力的培養,必先讓學生徹底地理解中心句的概念,在腦子中對這個詞語有深刻的敏感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先闡明其定義“一段話總有一個中心意思,為了向讀者明白地揭示這個中心意思,作者常常會在一段話里寫上一個能高度概括中心意思的句子,這個句子我們稱之為‘中心句”,這樣的講解,學生還不能真正地理解。表現在讓他們在一段課文中找出中心句,還是不能準確地找出來。這完全說明學生還沒有徹底掌握。再用形象比喻、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解釋和作業訓練,才能最后掌握。我常以《詹天佑》的第五自然段為例進行教學。我把這段話比喻成一個磨盤,把中心句比喻成磨盤的中心,磨盤的轉動是圍繞這個中心旋轉的,而中心句外的所有句子是圍繞中心句展開說明與描寫的。用這種方法啟迪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加深對中心句和其他句子的理解。“在《草地夜行》的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是中心句,一、三、四句是為中心句服務的說明句,是圍繞中心句的意思展開說明的句子。”說后,讓學生一句一句地閱讀,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再讓學生把這段話默讀兩三遍,想想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哪個句子可以概括這段意思;哪些句子是具體地為中心句意說理述由。這樣學生通過細細地琢磨、回味,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心句的形象理解,掌握了中心句的實質。事后讓學生找中心句,就不難找出。然后明確指出中心句在一段話中的一般位置,有的段,中心句寫在開頭。它提示讀者,全段內容是圍繞這個中心意思來展開的;有的段,中心句寫在末尾,它能幫助讀者小結這段的中心意思,引導讀者歸納綜合上文所寫的具體內容;有的段,中心句寫在一段話的中間,這段話一般有兩層意思,中心句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有的課文則無明顯中心句可找,要根據內容概括。概括段意要做到準確、全面、精煉。有的可采用文中原句,有的可以是陳述句,有的可以是疑問句或感嘆句。
4.搞清段落間的內在聯系
要搞清段與段、段與篇的內在聯系,是我們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最高要求。每一篇課文,都有不同的內在聯系,有因果、總分、轉折、遞進等。因此,要搞清聯系達到理解,還應做到有分析有綜合。
總而言之,我通過以上的段的訓練,學生可以逐步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理解段落的規律與方法,學生學習更加主動、自覺,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也能協調發展,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浦實驗小學)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