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超
公元2014年,歷史的車輪再次轉到了農歷甲午年。在這個盛世的和平年代,曾經的戰爭也許早已經是如煙的往事,塵封在了歷史的記憶深處。畢竟,如今的中國經濟體量是世界第二,追趕美國這個當今世界超級大國的腳步一刻也未曾停歇,超越美國的時間表也常被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一再地提起,戰爭的陰云似乎難再降臨到我們的頭頂。我們深信自己出生在一個偉大國度的偉大時代,常常為自己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而慶幸。然而,我們在歡欣鼓舞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歷史興衰的辯證法,曾經強盛的中華也在近代淪為任由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的羔羊,如今的振興也是在無數的苦難之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這個甲午年開始的日子里,緬懷一下那場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爆發在中日兩國之間的甲午戰爭,防止我們沉湎于虛設的自我陶醉中,讓外敵帶給中華民族的苦難不再上演,這未必就是矯情。
19世紀60年代的中日兩國,國家景象全然不同。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加入到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在工業革命的熱潮中,國力快速膨脹,資本對外擴張的本性要求這個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的島國急需在外部市場中找到出路。日本政府把目光依次投向了:臺灣—朝鮮—滿蒙—中國—亞洲—世界。天皇睦仁的“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的政治野心被分解為具體的操作步驟緊鑼密鼓地進行,在日本國上下一心進取圖霸、擴充軍備的同時,日諜穿梭往來于中、俄、英等國之間刺探、收集各種情報,日本外交家巧舌如簧積極表演著和平的希望,一切顯得是那樣的和諧友善。而中國方面,工業文明的世界早把封閉的晚清拋入了落后的隊列之中,腐敗的制度千瘡百孔。此時的晚清政府并沒有完全從鴉片戰爭被打開國門的恥辱中覺醒,安于現狀、消極避禍的人文傳統讓統治者缺乏堅強的戰爭意志。當時中國的情形大致是:國力衰弱、吏治腐敗、人民困苦、軍備的外強中干、帝后的爭斗內耗、朝廷里外的派系林立、國策的變換不定、醉心調停的天真。這樣的兩個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結果自然不難預料。
戰爭的結果以中國的失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而告終,隨之而來的《馬關條約》中,清政府被迫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中華民族的苦難空前加重,主權完整進一步喪失,這又刺激了列強加快瓜分中國的步伐,中國的國門徹底被打碎。日本政府嘗到了戰爭賠款帶來的甜頭,借助賠款,日本很快便躋身強國之列。此后,日本的歷次侵華戰爭都難以抹去獲得戰爭賠款的原始沖動。
關于戰爭失敗的原因,也許我們可以說是明治政府的窮兵黷武,是晚清政府缺乏遠見、戰略失當、裝備劣勢,也可以說是日本的不宣而戰、中方的士氣暗泄,抑或日方艦隊的優勢、中方指揮的失誤等。撫今追昔,避免歷史重演應是紀念這場120年前失敗的戰爭的題中之意。從這場對中華民族、東亞格局有重大影響的戰爭中,我們不難獲得一些啟示。
一、頭腦要清醒
清軍入關以后,閉關自守成為了一種國策,延續了二百多年。在一個有著重農抑商傳統的農業國度,這種盲目排外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最終把清王朝孤立在世界潮流之外,當權貴階層或是黎民百姓都沉溺在“天朝上國”思想中的時候,西方列強早已加快了文明的步伐。這時的清朝沒有開放的心態、缺乏戰略遠見、忘卻居安思危,不知防微杜漸、未能未雨綢繆,民族的覺醒似乎就是一種杞人憂天的思慮,海權意識的淡薄是普遍的情況,在對待爭強圖霸的日本時,主政者沒有基本的防范之心,常把和平的愿景天真地寄托在俄、英等國的調停之上,更不用說擁有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和國家意志。這些混沌的思想狀態出現在戰爭的前前后后,使拒敵、御敵陷入了消極被動。而當我們觀察當今日本政客表現的時候,不得不注意日本政壇普遍右傾化的事實,從他們公開參拜供奉戰爭罪犯的靖國神社、肆意修改教科書、否認戰爭罪行、美化侵略歷史等行為來看,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地解讀。
二、民族要獨立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社會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不再完整,民族飽受苦難,中國人民不僅內受封建主義的壓迫,還要外忍帝國主義的壓迫。在面對列強欺凌的時候,只要統治者的地位沒有被推翻,當權者往往決策乞和、茍延殘喘,寄望于列強的“主持公道”,醉心于外交調停。這種情形之下,出賣國家利益、犧牲人民權益就不足為奇了。而當我們近觀推翻三座大山、贏得民族獨立后的這些年,中國肅清了殖民統治的歷史,英美軍艦在長江里橫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在防范外來戰爭破壞的同時,依靠民族的自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不斷地擴大著國家和民族的影響力。
三、國力要強盛
國力的強弱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樸素的道理是經過了多少的屈辱和磨難才認知的,因此積累強大的國力是國家和民族免受刀兵的保障。說到底,無論是英國借口鴉片的野蠻入侵,還是日本以“國運相賭”的中日甲午戰爭,抑或是在中國土地上進行的日俄戰爭,不都因為中國國力羸弱嗎?所以,提升國力是根本,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實力、強大的國防實力、自覺的民族凝聚力、有效的文化軟實力、必要的外交巧實力等都是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只有富強的國力才會為國家和民族帶來和平的福祉。當我們擁有了必要的威懾能力、打贏戰爭的能力、防止戰爭爆發的能力時,戰爭才不會光臨我們的國家和民族。
四、領導要正確
在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中,制度落后以使帝后兩黨爭斗不休、戰和不定,吏治腐敗以致主帥空懸,官員臨陣脫逃。決策時明爭暗斗、內耗低效,執行中各自為政、調度不暢,既沒有形成統一的戰略共識,也沒有預設必要的防范措施和應急準備,當日本不宣而戰之后,立刻陷入了被動局面。在戰爭爆發后,又缺乏強有力的領導組織反擊侵略。戰爭并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如果排除不了開戰的可能,作為領導層就應該勵精圖治、積極備戰,動員一切戰爭機器和力量,減少戰爭帶來的破壞,尋求贏得戰爭的策略和方法。
重新關注這場120年前甲午年爆發的戰爭,我并不是要以民族主義的熱血去激蕩內心的復仇情緒,而是以史為鑒,教育自己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恪盡職守,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歷史和現實。
(作者單位 重慶實驗外國語學校)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