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淑
摘 要:創設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在閱讀中置身其中,不僅會影響學生認知心理,而且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參加學習。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及思維也必然隨之發展。
關鍵詞:閱讀教學;啟疑性;求異性;討論性
創設特定的情境,使學生在閱讀中置身其中,不僅會影響學生認知心理,而且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參加學習。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及思維也必然隨之發展。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呢?
一、啟疑性問題情境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維的動力,離開了疑問,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師需要創設啟疑性問題情境,披露隱含的疑點。“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勝于解決十個問題。”教學中,教師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提問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從字詞到句子,從段落到篇章,從內容到思想,從敘述到修辭方法等方面去圍繞文章的中心、重點、難點去提問。這樣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學生就會在閱讀課文中逐步提出問題,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從而激起提問的熱潮,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思維情緒。
二、求異性問題情境
求異是創新思維的主要形式,在教學的起始階段,要巧妙“投石”激起學生的好奇之“浪”,只有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產生問題意識,才能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他們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亢奮狀態。在教學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獲取”知識的結果,要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多方面的思維來尋求正確的結論,引導學生對信息自主地加工,大膽地質疑,發散地思維。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選好發散點,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多設想、多討論。讓學生議論紛紛,眾說不一,情感的感勢性,使學生展開了求異性思維。這樣,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設計出的方案五花八門,并且都有根有據,就很有創新性。
三、討論性問題情境
當學生思維相異時,教師不應充當“法官”,而要創設討論性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表更多更好的見解,在討論中創新。
“討論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
(1)討論的題目不必拘于教材要點,可從教材的各個角度更廣泛地去確定讓學生感到有興趣參與討論的話題,并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
(2)討論還應選擇好時機:一是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時,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二是使學生自讀自議自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合作精神;三是通過討論訓練學生多項思維、求異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指導學生圍繞論題搜集資料或寫發言提綱,這樣學生在討論時有據可依,有話可說,有感可發,說得血肉豐滿,中心明確,不再空洞乏味。
2.做好討論時的組織工作
討論時先要有思想準備,真正做到“以讀為本,讀議結合”,其間還要適當地點撥、指導,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整個過程中隨時進行修正、鼓勵。
3.做好討論后的評價工作
討論結束,在學生渴望知道正確答案時一定要及時做出正確的評價性總結,并要求論據充分、準確,使“失敗者”心服口服,教育學生“勝不驕,敗不餒”,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討論中能最大限度給予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真正使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
(作者單位 河北省香河縣五百戶鎮仉村小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