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琴
摘 要:作文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創造性的語言活動。談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作文教學體系的構建,嘗試設置四種課型即示范課、訓練課、講評課、反芻課進行作文訓練。以引導學生在品評鑒賞中融合語言技巧、寫作方法等,從而實現讓學生正確有效地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
關鍵詞:作文;教學體系;示范課;訓練課;講評課;反芻課
寫作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半壁江山,中考作文也占了50分,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似乎總是被遺棄在“愛”的角落。教學中原有的周記、日記、隨筆等習慣被分數的短期功利性追隨趕遠,甚至作文課也被侵占,成了習題課。作文教材在統編中無一席之地,“吆喝聲”不絕于耳,但教學標準、規范的訓練等難尋蹤影。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載著不滿的車輪,摸索前行。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就進行了作文教學專項化訓練的有益探索,這種訓練的基本構想與課型設計如下。
一、基本構想
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按照文體制訂各年級作文訓練的目標計劃。初一以記敘、描寫表達專項訓練和分解訓練相結合,初二以抒情、說明表達專項訓練和分解訓練相結合,初三以議論表達專項訓練和綜合訓練為主,輔之以構思、選材、描寫、線索、場面、結構等有針對性的訓練點。訓練點即專題確定之后,分四步課型完成。
二、四種課型設計:示范課、訓練課、講評課、反芻課
1.示范課:以課文為依托,架構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橋梁, 教師按訓練點即專題精心備課,用至少一節課給學生講清訓練專題的知識要點、基本要求、基本技巧,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品嘗到寫作的樂趣。例如,學過《社戲》一文后,便以“童年”為話題進行作文,很多學生無形中就模仿了《社戲》的寫作風格,學著用質樸的語言表現童年的天真爛漫、純真無私。以課文為范文,遷移思維,展現自我。學生“仿寫”有章可循,教師做好示范,訓練有“法”可依,避免了寫作的盲目性。
2.訓練課:寫作不是自發自為的活動,需要系統地訓練。如,初一訓練記敘文,初二訓練散文、說明文,初三訓練議論文和中考專題文章。其中,再設定短期目標,分層訓練,擬出從一般性的基礎題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題,學生量力而行,就像徜徉在“自助餐式作文餐吧,因材施教逐步凸顯。
3.講評課:要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從閱卷老師的角度反觀習作,明快易懂、清晰流暢,易得滿意的分數。開放作文評改方式,多評多議多體會效果顯著。及時有效的評價不但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為學生指明努力方向,激發學習欲望。可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
(1)自評:葉圣陶說:“文章寫完之后,最好是念一兩遍……要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葉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學生作文寫好后,不急于收,而是安排早讀時間讓他們拿出來朗讀,讓學生運用聽覺器官來檢查、修改文章。如,從感情的強弱、停頓的長短,查看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正確;從語言是否暢通,朗讀是否上口,查看用詞造句是否確切;從內容是否混雜,前后是否重復,查看段落層次是否分明等。(參考:山西《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
(2)互評:互評互改是指學生之間依據作文的基本要求,邊評邊改,相互啟發,揚長避短。不過,教師也不能作壁上觀,無所事事,而應成為知識淵博、業務精湛的“法官”。教給學生評改方法和修改符號,明確修改程序,規定動作做到位,自選動作做精彩。例如,四人小組討論,組長執筆評改。其任務是:用修改符號指出文中的各種毛病;有鼓勵性為主的總結性的評語,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給的等級;簽上批改人的名字。
(3)師評:經過學生的互批互評,一篇文章幾乎已標注分明,一覽無遺。教師集中精力圍繞目標有的放“矢”,同時酌情處理互批互評的缺憾,進行彈性指導。多鼓勵,少指責;對優生的作文要戴著顯微鏡“挑刺”,對后進生的作文要戴著放大鏡找“閃光點”。
4.反芻課:講評絕不是結束,把優秀文章與典型文章印發給學生,對照審視自己的作文,激發再創作重新成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螺旋式的漸進,事半功倍的收獲才是硬道理。
通過這幾年的專題實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視作文為畏途現狀的改變,便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第四十三中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