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池平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教師追求的完美的理想的教學境界。在現實的教學中,特別是農村小學,如何成就“良好”與“不同”,我認為還原知識的生活本身,構建良好的生活課堂是最有效的途徑。怎樣去“還原”和“構建”?我覺得應該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教材是還原知識于生活的主線
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聯系生活、創設情境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很大的一個特點是把豐富的情境與具體的數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給我們一條還原知識于生活的主線。只要我們把握好這條主線,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不斷構建良好的生活課堂,我相信課堂的高效是一目了然的。
今年新版的北師大版的一年級數學教材,生活性體現得更充分。如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快樂的家園→玩具→小貓釣魚→文具→快樂的午餐→動物樂園。這樣的選材,可謂獨具匠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利用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動機,更重要的是為我們進行生活化的教學設計提供了一條線索。只要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在相關聯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本單元的知識就會輕松掌握。
二、學生是還原知識于生活的主體
孔凡哲教授指出:“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圍繞特定的數學課程教學目標,學生經歷了與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之后,所留下的有關數學活動的直接感受、體驗和個人感悟。學生如果不積極走進生活,去挖掘、去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無論你教師怎樣去創設生活情境來組織教學,其教學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我今年在教學四年級“旋轉與角”時,上課前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學具:能夠通過旋轉,產生不同的角。上課時我來檢查學生的學具時,各種各樣的學具讓我大吃一驚:有學生按照教材的要求,用兩張硬紙條自制的活動角;有銹跡斑斑的小鬧鐘;有竹制的快板;有木制的單杠……這些學具無疑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結合教材的知識點,經過充分的思考做出來的。有了這些學具,旋轉產生的各種角及其特點,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早就掌握了。此時,我來上新課,只不過是給每個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意識得到不斷地增強。黃龍山做的單杠學具,在學習的同時流露出對高年級同學能夠翻過單杠的羨慕,是對體操運動員的仰慕;張永琪的竹制快板,更多的是她對音樂的愛好在數學上的轉移;李江的鬧鐘,在告訴我們三時是直角、六時是平角、十二時是周角的同時,也把他喜歡鼓搗小制作的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良好的數學教育是不僅懂得了知識,還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煉。這些別致的學具是學生把知識還原于生活的具體體現。在制作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如果不給學生一個學習、制作、磨煉的過程,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想“旋轉與角”這節課不會上的這么輕松有效。
三、教師是還原知識于生活的主導
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要處理好生活情境和知識系統性的關系”、”“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雙基變四基)這一變化再一次讓我意識到應該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構建良好的生活課堂。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作為教師就應具備生活意識,用一雙慧眼發現數學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教學,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并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去年在教學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時,教材設計的內容是讓學生從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的配菜中來探究搭配的學問。我在備課時,結合我校的營養餐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激發探知欲望:你在每周的營養餐中,你覺得最好吃的是那一餐?為什么?(學生的回答可謂爭先恐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
合作探究方案:依次呈現一葷一素、一葷兩素、兩葷兩素、兩葷三素,讓學生按照一葷一素的要求寫菜譜。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葷菜和素菜,循序漸進地進行搭配,很快掌握了先確定葷菜或者素菜再搭配,逐個完成就避免了搭配中的重復和遺漏。
活動鞏固提高: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菜市場的采購員、廚房的配菜師傅等,完成營養餐的配制,最后讓學生評價提建議。
經過這幾個環節,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搭配,而且懂得了飲食要科學合理,不能偏食或者挑食,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把握教材、尊重學生和關注生活,只要我們還原知識于生活本身,不斷構建良好的生活課堂,我們的數學課堂一定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李家灣小學)
·編輯 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