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火枝
一、關注文本詞句,悟出習作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都是學生精心品味的對象,教師要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同時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詞、品句,也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詞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使學生“下筆成文”,教師就應持之以恒地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從而培養造句的能力。引導學生品味詞句的方法有比較式、增刪式、換詞式等。
二、理清文章脈絡,把握寫的布局
如,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五、六、七自然段。這三段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句都相同,“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于是教學到這,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自由談談讀了這三個自然段的感受:“一詠三嘆,強調了對土地的熱愛。”……于是我趁熱打鐵:現在我想請你也來試試,觀察一下我們的校園,看看校園的美景,“我們的校園是美麗的”為總起句,按觀察順序把校園的各處景色具體說一說。之后隨機指導他們把剛才所說的內容寫下來,效果很好。我想這次片段練習的成功,就在于老師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的“例子”,學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去過的一些風景區或某一個景點,先用概括的語言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景點的最大特點,再試著給大家用具體的語言描述一下。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在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表述中,這種總分式的段落表達形式已在孩子們的心中生了根。
三、著眼細節入手,拓展寫的空間
如,《彩色的非洲》中描寫非洲的動物也是彩色的:“非洲不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在扎伊爾維龍加天然動物園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間的斑馬,有數不清的紅羽鳥、各種顏色交織的五彩鳥,有美麗溫順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獅、河馬、金錢豹和象群。也許你會說,這些動物在我國的動物園大都會看到。……”這個排比句就是情感的觸發點。課文雖然省略了其他動物的樣子,但這一留白正是孩子們推測或想象的空間,如此豐富的動物世界是怎樣的?教學中抓住這一情感觸發點,讓孩子們有感而作,大膽想象寫出了他們心中的動物的樣子,既加大了閱讀深度,又深化了主題。
四、情感提升綜合,表達真實情感
學習了《魯濱孫漂流記》課終老師總結談話:魯濱孫面對荒無人煙的海島,靠自己的堅強意志戰勝了種種困難,自強不息,在海島上生活了26年,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請結合課文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在課上交流,鼓勵學生把自己所要說的話真實地表達出來。這次練筆成功率也很高。因為孩子們在老師的幫助下,首先抓住了情感觸發點,接著又有了以生活實際為基礎的具體內容,
趁熱打鐵,一氣呵成。觀其作文,雖程度認識參差不齊,但百花齊放,確實為孩子們有感而發。可見,教學完一篇課文,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試著讓學生寫寫讀后感,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
力,分析認識能力,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舊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