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通
葉圣陶先生曾對“語文”的含義精辟地概述為:“彼時同人意,以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為之。”這一觀點可見口語訓練的重要性。據有關統計:一個人平常的語言交流,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由此可見,聽說能力至關重要。人們的日常交流,并不要求天天寫文章,但聽話、說話卻是須臾不能離開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應把聽說訓練擺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
一、注重訓練的趣味性
南宋朱熹曾說:“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當前新課程的教學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我們對某個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我們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形成一種激勵、鞭策自己的力量。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內容選擇的趣味性
小學生聽說訓練的內容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根據語文教材的單元內容,在每次的“語文園地”中都設置相對應的“口語交際”活動,這些活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師還需根據學生的生活和興趣,選擇一些能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內容。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購物是他們日常生活較為熟悉的一件事,因此,教師可以組織一次“買鉛筆”的聽說訓練活動,要求學生在情境表演中說完整話,用上禮貌用語。
2.組織形式的趣味性
教師盡管選擇了生動有趣的聽說內容,但如果老是一種形式組織訓練,同樣會因單調的重復而使學生產生厭膩感,要使組織形式生動有趣,可將一次訓練的內容用多種形式組織嘗試,力求多以新面孔出現。聽說訓練的組織形式很多。就活動形式而言,有看圖說話、聽故事說話、讀兒歌說話、想象說話、猜謎說話、做游戲說話等等;就活動地點而言,可以個體自行活動,也可以群體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或穿插或交叉地運用這些方式,寓教于樂,使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3.注重學生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同步發展
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就是把外界言語信息吸收進來,“內化”為儲存在大腦中的內部語言,經過再加工,然后根據需要表現為外部語言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把內部語言通過外部語言更好地來表現出來,說完整話,把語言說具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講故事。聽別人講故事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給別人講故事則是訓練內部語言外部表達的好方式。其次,教師還可以組織比賽,如,比一比,看誰能把圖畫說得最美。教師適時指導學生把說話的內容寫下來,潛移默化中聽說變成了寫作能力,促進了學生內外語言的同步發展。
二、創設自主、合作的探究空間
新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在課堂中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特別是聽說訓練本身具有特殊的交際性、群體性的特點,更需要合作學習。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經由各種渠道,隨時隨地汲取語言,必然見多識廣,有相當的語言貯存。合作學習能夠互補優勢。作為教師,我們雖無法完全消除差異,但我們應該努力創建合作探究的良好環境,鼓舞大家從優秀生身上汲取語言表達的精華,從而使整體都得到不斷的
進步。
三、積極拓展聽說訓練的空間
課內訓練是有限的,而課外延伸是無限的。教師在課外應積極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聽說訓練。
良好的聽說能力是獲取知識的前提,是現代社會高社交化的要求。我們深信,只要教師不斷地搭建聽說訓練的平臺,讓孩子們有充分學習和展示的舞臺,學生定能信心十足地學好語文,駕馭祖國的語言文字。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內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