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苗
摘 要:結合當前中學簡化太極拳教學現狀,提出應該采用技擊含義教學法,并對該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進行比較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在中學簡化太極拳教學中,技擊含義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
關鍵詞:太極拳;技擊含義教學法;教學效果
簡化太極拳又名二十四式太極拳,是在楊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復的動作,選取二十四式經典動作編排而成的套路。該套路簡單易學,適合初學者練習,因此,在高中體育課程中得到了廣泛采用。但是在簡化太極拳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作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法的選用,因此,本文對在太極拳教學中采用技擊含義教學法進行應用性研究,為探索更合理的教學方法,提出新的思路。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選取高二年級兩個班級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共50人,男生26人,女生24人,對照組共5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兩組人數和男女生比例相當,學生身體素質相當,均無武術基礎。
2.實驗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師的教學以講解示范、帶領學生練習和糾正動作為主,學生的學習以模仿教師的動作為主。該教學法圖示如下:
實驗組采用技擊含義教學法,在技術動作學習的基礎上,加入了太極拳技擊含義的講解和學生對練,使學生在掌握動作的同時,理解太極拳的技擊內涵,并通過兩人一組的模擬實戰技擊練習,使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所學技術。
在學期進行一半時對學生進行太極拳運動興趣調查。選取簡化太極拳的三式動作,對學生掌握動作的時間進行統計。學期結束對學生進行技術考核,統計考試成績。對這三項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以此來判斷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劣。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動作掌握時間統計對比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式動作:野馬分鬃、摟膝拗步與攬雀尾,對學生學習掌握該動作所花費的平均時間進行統計比較,能夠更有效地判斷出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劣。
2.運動興趣調查分析
在學期進行一半時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學生對太極拳的興趣。實驗組無學生選擇“完全沒興趣”,選擇“沒有興趣”的僅有4人,而對照組選擇這兩項的分別有6人和19人,在這兩個選項中前者明顯少于后者。實驗組選擇“有興趣”的為24人,選擇“非常有興趣”的為15人,對照組分別為9人和4人,前者人數明顯高于后者。實驗組和對照組選擇“無所謂”的人數分別為7人和12人,對照組對于太極拳持無所謂態度的學生多于實驗組。最終得出結論,實驗組學生對于太極拳的運動興趣明顯高于對照組。
技擊含義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技擊是太極拳運動的本質,即使是健身化的太極拳套路,每招每式仍有一定的技擊含義,不同于五禽戲、八段錦等養生功法。大學生普遍生性好動,一般喜歡較為激烈的運動,在武術運動中,技擊最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通過技擊含義的講解和對練,使學生在深入了解太極拳的同時掌握一定的防身技巧,則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考試成績對比
學期結束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為提高數據準確性,減少人為因素,對考試實行教考分離,任課教師不參與評定。實驗組沒有學生分數在“60分以下”,而對照組則有3人。實驗組學生得分在“60分~74分”這個低分數段的人數為11人,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人。實驗組在“75~84分”和“85~100分”這兩個分數段的人數為25人和14人,高于對照組的15人和6人。最終得出結論,實驗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
三、結論與建議
上述實驗表明,采用技擊含義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掌握動作所需的時間明顯少于采用傳統教學法的對照組,對太極拳的運動興趣明顯高于對照組,考試成績也明顯優于后者。最終得出結論,在中學簡化太極拳教學中,技擊含義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它可以加深學生對太極拳的理解,提高考試成績。
為了推廣技擊含義教學法,作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任課教師加強對太極拳的研究,從而更充分地發揮該教學法的優勢。
2.進一步完善技擊含義教學法,并結合其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3.在體育教材太極拳內容中增設攻防含義的講解,做到圖文并茂,使之系統化和規范化,以便于教師備課和學生復習。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2]李德印.二十四太極拳教與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09.
(作者單位 安徽省蚌埠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