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淑萍
摘 要: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重在積累材料,豐富寫作內容;積累語言,使表達具體;積累方法,使表達合理。
關鍵詞:小學生;習作;關注生活;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剛剛學習寫作時,面對作文題目,學生總感覺無從下筆,即便是寫出來,也是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沒有真情實感。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呢?
一、積累材料,豐富寫作內容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作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留心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積累寫作材料。
1.學生在學校生活的時間是最長的
只要有心,生活中親身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在心中留下獨特感受,只要是把這些感受及時捕捉并記錄下來,就是很好的習作素材。如每周的國旗下講話、清明節烈士紀念碑掃墓活動、班隊主題活動、科學實驗課等。
2.家庭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也是我們記憶中最溫暖的地方,家長是每個人的啟蒙教師
因此,更要關注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不失時機地擷取習作素材。如爸爸媽媽對你和家人的愛、對待人生的態度,家人的生日,你學習做的第一頓飯菜,每年的除夕夜等。
3.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獲得一定的組織、協調和實踐能力,也是積累素材的主要渠道
如通過觀察家鄉的重大變化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通過“我是家鄉小小清潔員”活動,既學習了環保知識,也為家鄉的環境美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再如隨父母一起參加秋收,感受大自然千姿百態的同時,更體會了父母勞動的艱辛……這些實踐活動是學生親自參加的,印象一定深刻,也就充實了學生的習作素材。
另外,積累習作素材時,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指導學生做好記錄,及時記下每天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最新鮮、最有意義、最令你感動的內容,讓日記成為伴隨你成長的“習作素材庫”。
二、積累語言,使表達具體
寫作是運用語言的藝術,學生的習作中常常會出現記“流水賬”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語言的積累。
1.語文課本上的語言積累
小學語文體現新的課程理念,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材內容既富有時代氣息,又注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編選的文章文質兼美:有表現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的;有反映祖國新貌和建設成就的;有反映日新月異的科技成就的;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關注環境問題的;有歌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呼吁停止戰爭、維護和平的;有表現現代兒童自強自立、誠實守信、關愛他人、團結合作等優良品質的;有啟發想象、鼓勵創造的;有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的。另外,在“詞語盤點”“日積月累”“趣味語文”等欄目里,有計劃地編入了古詩詞名句、古今詩歌、名言警句、對聯、諺語、歇后語等;在“成語故事”欄目里,選編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好資源。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中優美的句子比比皆是:“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
2.課外閱讀中的語言積累
閱讀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更是道出了閱讀的重要性,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一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掌握語文課本上的好文章的同時,要多推薦一些優秀課外讀物讓學生閱讀。幫助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學生詞匯,以獲得自然的、社會的、人生的等多種知識,進而啟迪學生思想,陶冶學生情操。
3.學生交往中的語言積累
學生的生活圈子雖然不是很大,但也會與很多人交往,比如老師、同學、家長、親戚朋友等。在相互交流中及時捕捉他人閃光的語言,把握好時機,記錄下來,也是一種很好的語言積累。
三、積累方法,使表達合理
學生有了豐富的習作素材和語言,但是在平時的習作中還是會出現“條理不清楚,重點不突出”等現象,主要原因就是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寫作的方法與技巧。小學生的作文,主要以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為主,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滲透寫作知識,特別注意每個單元的寫作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要在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對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的。”
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寫出好的文章來,一定要熱愛生活,善于觀察,要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親身體會及時記錄下來,堅持不懈,進而激發想象力,提高積極性,提升自身素質。
(作者單位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暖泉中心校)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