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
眾所周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既要師生互動起來,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有效的課堂,就是在課堂40分鐘獲得最大的效益,達成教學目標,即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的“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那如何進行呢?
一、找準突破的支點,“導”在文本的特點
文本的特點就是從語言、結構等方面分析文本,找出文本中比較新穎的地方。低年級的課文比較生動活潑,有不少童話。首先識字是其中的重點,其次是感性理解詞語的意思,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至于蘊涵道理的感悟,能有初步的感受即可。而中高段情感性濃郁的課文,可以少些理性的分析,多在朗讀中感悟。
1.以朗讀指導為支點,可以這樣“導”
(1)重視示范朗讀
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即通常所說的“語感”,長句子往往會斷句或者讀不通,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指導朗讀,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教師要重視示范朗讀。示范朗讀,既可以是長句子或者學生不易讀好的句子,也可以示范朗讀全篇課文。
(2)朗讀要體現層次性
每一次讀書的要求、讀書的目的都應該有所不同。如,第一課時的朗讀,要能夠讀得正確、流利,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第二課時,要達到有感情地朗讀。當然,這是通常所說或一般而言,不是說所有課文的朗讀都要這樣做。有的課文往往只需要一個課時,有的需要三個課時,還有的課文不太適合有感情朗讀,可以不提感情朗讀這一要求,著重引導學生學習默讀。
(3)重視角色朗讀,引導學生移情入境
我們要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老師的范讀,還是學生的朗讀,老師都應該提出明確的聽、讀要求,如,認真聽聽,看看發現什么問題。認真傾聽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進行及時的評價,可以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評價,當然,我們更應該提倡學生間的互評。
2.以情境的創設為支點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和優勢是直觀性和形象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對于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可以實現意義的建構。
(1)導語創設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開始,教師用精彩的導語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秋天的雨》時,教師給大家帶來了秋天的雨景。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播放秋天的雨景圖,師旁白)。通過情境的營造,孩子們感受到了秋雨的綿綿、軟軟,朗讀的時候也把握得比較好。
(2)畫面、音樂創設情境
例如:執教《清澈的湖水》一課,老師對孩子說:“你猜猜我給大家帶來什么禮物?我帶來的禮物可以用一首古詩來形容。”“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孩子們猜出謎底是“畫”。老師又出示了幾張風景畫,在音樂聲中,老師和孩子們走進了清清的湖水之中。這樣的導入通過形象生動的導語和歡快的樂曲渲染及簡單的畫面,仿佛把學生帶入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之中,對于學習體悟湖水的美麗起到了鋪墊。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
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訓練智能。
3.以與生活的聯系為支點
老師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和學生之間有如下的對話。
師: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多長?
生:13000多里。
師:13000多里,同學們,你知道有多長嗎?20多年前有一個年輕人曾徒步走完了這13000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來,讀出你們的驚嘆。誰來讀,就讀描寫長的這一句。(生讀)
師:我們的操場一圈有200米,而要走完長城相當于圍繞操場跑上35000圈。長嗎?來,再讀。真是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來,全體男生讀。
13000多里對于孩子們來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數字概念,老師巧妙地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入手,用走路來演示,并且把距離轉換成時間的概念,孩子們對于長城的“長”有了一個非常直觀的認識。
二、以逐層漸進為方式,“導”在教學目標落實上
1.明確的教學目標
目標是一切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設立科學的、簡潔的三維目標。充分地預測學情,把能幫助學生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難點,集中時間,整合問題,引導學生有重點地體會、感受、積累、運用,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
2.鉆研教材
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和設計,力求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服務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既能提高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學習,使他們在情感和知識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教學材料的準備與處理
教師要充分地利用豐富的圖書與網絡資源,搜集適合學生閱讀與學習的材料,讓學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進入最佳學習情境。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文質兼美,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文本拓展課堂,整合好課內外資源,實現多種教材的整合,擴寬學生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
4.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組織形式上要靈活。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實施大膽的課堂組織形式的創新,注重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動手中、在探究中學習。教師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個性特征,靈活地采取個別學習、對組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辯論、同桌學習、幫扶學習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除此,教師要科學地選擇有利于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組織形式,形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如采取質疑式和辯論式的課堂組織形式。教師要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的獨立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傳統的接受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知識形成的規律,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抓住重點詞,“導”在語言訓練點上
語言文字訓練,以教材為藍本,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練就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老師執教《貓》這篇課文。
師:好,同學們放開聲音,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我們都知道貓這個字是一個形聲字,那你看表意的是哪一部分。
生:反犬旁。
師:表音。
生:苗。
師:古人為什么用苗表音呢?
生:因為貓叫聲是喵喵的。
師:你來學學貓的叫聲。
生學貓叫。
師:好可愛的小貓呀。這個同學推測得挺有道理的。
師:同學們,宋代陸佃說:鼠善害苗,而貓捕鼠,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看了這段資料,再看貓這個字你想說什么?
生:貓可以為民除害。
生:貓可以為民除害,所以我們要保護它。
師:同學們,你看這種說法里寄托著古人對貓的喜愛之情呢。你看,咱們中國的漢字多有趣啊。(板書課題)
一個“貓”字,孩子們復習了反犬旁,回顧了象聲詞,知道了和“貓”有關的典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教師的“導”值得我們一直研究下去!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
·編輯 張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