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摘 要: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對此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生;自主學習
在這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正是順應了這一潮流。與其他課程相比,信息技術課程的最大特點是一門集知識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基礎性課程。基于此,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把這門兼容性極強的課程講好呢?我在這里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一、教師素質的提高
教師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生態度,一個只會用嚴厲的態度和呵斥聲對待學生的教師,學生是不會有任何興趣而言的,教師的個人魅力以及教師對課堂的感情融入程度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用心”教,學生才能“用心”聽。教師的“用心”不僅表現在課堂內容的安排上,還包括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上。課堂內容要設計的新穎有趣,課本上關于電腦的內容已是老掉牙了,卻還要學習、考試。學生“玩”的知識比“上”的知識要新的多,要讓學生由不愿學習課本知識到喜歡上微機課,需要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的更新、知識層次的提高。應該在教學中加入大量新的知識充實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體會計算機的神奇。對學生的了解也至關重要,雖然計算機課并不算主科,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就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在小組合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打破原有教學秩序
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是一個變化性很大的課程,如果按部就班地從第一課講到最后一課,真的就失去了課程本身開設的價值和意義。信息技術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這就給了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但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信息技術教師要比別的學科教師在課下查找更多的教學資源。比如,在講Excel排序時,課本上的例子還是2008年的奧運會,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如果再引用就顯得過于落伍,我會把剛剛結束的索契冬奧會金牌榜引用到課堂上,學生很感興趣,想知道中國的排名,雖然學生對中國的排名有點不滿意,但也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愛國情結,在此還能把運動員比賽的精彩畫面進行回放,讓他們體會只有付出才有回報的運動精神。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過于看重自己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學生而不能控制學生,而且引導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不能讓學生毫無目的、毫無頭緒地去進行某項操作。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多大效果,所以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或任務,而且這個目標或任務有一定的難度。比如,在講Flash中的遮罩時,我會把一群可愛的小動物引用到課堂上,以游戲闖關的形式讓學生一步步明確自己的目的。由簡到難,由靜態遮罩到運動遮罩,一切都順理成章,讓學生在快樂中完成學習。學生興趣高漲,主導作用充分發揮。這樣每堂課都給學生下達一些需要他努力一下才能完成的任務,把學生學習的內容化成一些有意義的練習,讓學生充滿興趣、自覺自愿的去完成,實實在在的達到鞏固舊知識、同化新知識的目的。寓教于樂,把德育也進行了很好的滲透。
其次,學生主導作用發揮的同時也伴隨著問題的大量出現。學生動手能力強了,求知欲強了,所以許多不明白的地方就想知道。這時教師不能急于告訴學生答案,這樣只會使學生過于依賴教師,即使這次會做了,也只是瞬間記憶。如何使瞬間記憶變為強化記憶呢?就要讓學生自己去找方法,因為在計算機中許多方法是相似的。比如,學生在小學就非常熟悉的畫板就和Photoshop中的工具箱有許多相通之處,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驗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不用著急把每一個工具的作用詳細地告訴學生,從而磨滅了學生的探知欲。如果課本上有的操作方法,大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練習,充分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養卻是重中之重。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能力提高的過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教育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是提出“有意義學習”,這是一個和“機械學習”相對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論斷是:有意義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教師不能“死”教,學生也不能“死”學。教師只有引導學生不斷嘗試,他們才能體會出成功的價值。
四、分組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
學生的差異性不可避免,學生的差異性我們也可以合理利用起來,就是小組合作的開展。把學生按一定的方法進行分組后,就能使每位學生都充分融入到學習中,使每位學生都可以在某些方面當別人的小老師,促使學生快速完成教學任務。這樣既減輕了教師在輔導中的負擔,又讓不敢提問的學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學習。這些小老師在指導的同時也會加強知識的學習,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總之,信息技術學習是一種需要開動腦筋的學習、是一種靈活的學習、一種發現的學習。需要的是勇于探索經驗、積累體會的過程。教師的一切目的應當是建立并且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系統,幫助學生成功地實現知識向智慧的轉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自覺型的學生,這才是我們每位信息技術教師力求達到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江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