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華 王洪芹 范建芝 楊淑娟 黃成星
摘要:通過2011~2012年連續兩年試驗,篩選出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共3個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甘薯新品種,其鮮薯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增產20%以上,且公頃薯干產量均超過了15 000 kg;篩選出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共3個高產耐瘠薄型甘薯新品種,鮮薯和薯干產量分別比對照增產10%以上;篩選出1個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煙薯25,鮮薯產量比對照增產20%以上,熟食味優,適宜推廣指數為82.0。
關鍵詞:甘薯;篩選;耐肥;耐瘠薄;推廣指數
中圖分類號:S531.037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5-0031-03
魯南地區是山東省甘薯主產區之一,其甘薯種植區土壤肥力不等、種植品種單一,影響了鮮薯產量及品質。因此篩選適合魯南地區不同肥力條件種植的甘薯新品種,對優化當地甘薯品種結構、提高甘薯種植效益具有重要意義。2011~2012年我們引進國內不同類型甘薯新品種,對其鮮薯產量、薯干產量、烘干率、熟食味等性狀進行鑒定與評價,篩選出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耐瘠薄型、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
1材料與方法
1.1參試甘薯新品種
高產耐肥型:徐薯22、商薯19、徐薯27、濟薯23、煙薯184、徐薯25和齊寧13號;耐瘠薄型:徐薯27、濟薯25、濟薯21、煙薯26和煙薯23;優質鮮食型:煙薯25、心香、濟薯22、泰中6號和齊寧12號。各試驗均以徐薯18為對照。
1.2試驗地基礎地力
1.2.1高產耐肥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壤土,偏粘,有機質含量1.15%,堿解氮80.1 mg/kg,速效磷38.2 mg/kg,速效鉀110.6 mg/kg。
1.2.2耐瘠薄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棕壤土,有機質含量0.85%,堿解氮41.5 mg/kg,速效磷20.8 mg/kg,速效鉀95.6 mg/kg。
1.2.3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丘陵棕壤土,有機質含量1.05%,堿解氮55.2 mg/kg,速效磷25.6 mg/kg,速效鉀101.9 mg/kg。
1.3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1~2012年連續兩年在鄒城市張莊鎮進行。各試驗品種均于5月中旬栽植, 10月下旬收獲。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行長5 m,行距0.85 m,5行區,小區面積21.25 m2 。栽植密度4.5萬株/hm2。生長期調查甘薯地上部植物學性狀,收獲時對地下部性狀進行考種,室內測定烘干率、評價食味品質等。
2結果與分析
2.1高產耐肥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1)表明:7個參試品種中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表現突出,鮮薯和薯干兩年平均單產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煙薯184鮮薯和薯干產量增產達顯著水平;濟薯23、齊寧13號和徐薯25的鮮薯和薯干增減產不顯著。
徐薯22: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4 074.5 kg/hm2和16 108.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20.72%和28.7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2.3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是較好的淀粉型品種,耐肥,適宜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
商薯19: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7 046.0 kg/hm2和15 619.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28.86%和24.8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低1.05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鮮薯產量穩定,熟食味優,耐肥,可作為兼用型品種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推廣種植。
徐薯27: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55 318.5 kg/hm2和15 486.0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51.52%和23.80%;平均干物率比對照低6.25個百分點,但其鮮薯產量性狀穩定,產量高,薯形美觀,結薯整齊集中,塊根膨大早,在魯南地區可作為早熟品種推廣種植,提前供應市場。
2.2耐瘠薄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2)表明: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表現較好,3個品種鮮薯和薯干平均單產均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煙薯26鮮薯和薯干增產不顯著,煙薯23薯干減產極顯著。
徐薯27: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7 409.0 kg/hm2和13 207.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43.64%和15.6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低6.75個百分點;結薯早整齊集中,可作為早熟品種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濟薯25: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37 954.5 kg/hm2和15 639.0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15.00%和36.9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6.6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是較好的淀粉型品種,耐瘠薄,適宜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濟薯21: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36 897.0 kg/hm2和13 876.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11.79%和21.52%;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3.1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耐瘠薄,可作為淀粉型品種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2.3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3)表明:參試的5個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均比對照增產,且均達極顯著水平。
采用鮮食型品種適宜推廣指數對甘薯新品種進行評價,適宜推廣指數大于對照可確定為適宜推廣。由鮮薯產量和熟食味評分(表4)計算出甘薯新品種適宜推廣指數,5個參試品種適宜推廣指數均比對照高,其中煙薯25表現尤為突出,5個品種均可在魯南地區作為優質鮮食型品種推廣種植。
煙薯25:兩年鮮薯平均單產37 581.0 kg/hm2,比對照增產22.63%,增產極顯著;與其它參試品種相比,增產也極顯著;熟食味總評78分,適宜推廣指數為82.0,比對照高10.0。該品種薯塊紡錘形,薯皮淺紅色,薯肉桔紅色,結薯整齊美觀,可在魯南地區作為優質、高產、鮮食型甘薯新品種重點推廣。
3結論
通過2011、2012年兩年試驗,篩選出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甘薯新品種3個: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耐瘠薄型甘薯新品種3個: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1個:煙薯25。
徐薯22、商薯19兩品種耐肥性好,薯干產量高、品質好,可作為淀粉型甘薯新品種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推廣種植;徐薯27既耐高肥又耐瘠薄,高產穩產,結薯早且薯塊整齊集中,可作為早熟型甘薯新品種推廣種植,以獲得較高的收益;濟薯25和濟薯21在丘陵瘠薄地種植鮮薯和薯干產量較高且性狀穩定,薯干品質好,可作為淀粉型品種在魯南地區丘陵薄地推廣種植;煙薯25薯形美觀,食味好,鮮薯產量高,可作為優質、高產、鮮食型甘薯新品種在魯南地區重點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李仁崑,楊玉國,曾劍波.加工型甘薯新品種引進篩選及配套技術試驗示范[J].北京農業, 2008(15):15-17.
[2]王志,李鑫,孫玉祿,等.甘薯新品種的引進篩選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08(2):81-82.山 東 農 業 科 學2014,46(5):34~37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東 農 業 科 學第46卷第5期張國,等:保護性耕作對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成本的影響
收稿日期:2013-12-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面向溫室氣體減排的中國秸稈利用優化研究(71003092);中國科學院重大專項專題:溫室氣體綜合管理技術與碳匯功能區劃(XDA05050602);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重大生態工程固碳認證方法研究(XDA05060102)
作者簡介:張國(1974-),男,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土壤固碳和生物多樣性。E-mail:zhangguo2007@cau.edu.cn
摘要:通過2011~2012年連續兩年試驗,篩選出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共3個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甘薯新品種,其鮮薯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增產20%以上,且公頃薯干產量均超過了15 000 kg;篩選出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共3個高產耐瘠薄型甘薯新品種,鮮薯和薯干產量分別比對照增產10%以上;篩選出1個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煙薯25,鮮薯產量比對照增產20%以上,熟食味優,適宜推廣指數為82.0。
關鍵詞:甘薯;篩選;耐肥;耐瘠薄;推廣指數
中圖分類號:S531.037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5-0031-03
魯南地區是山東省甘薯主產區之一,其甘薯種植區土壤肥力不等、種植品種單一,影響了鮮薯產量及品質。因此篩選適合魯南地區不同肥力條件種植的甘薯新品種,對優化當地甘薯品種結構、提高甘薯種植效益具有重要意義。2011~2012年我們引進國內不同類型甘薯新品種,對其鮮薯產量、薯干產量、烘干率、熟食味等性狀進行鑒定與評價,篩選出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耐瘠薄型、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
1材料與方法
1.1參試甘薯新品種
高產耐肥型:徐薯22、商薯19、徐薯27、濟薯23、煙薯184、徐薯25和齊寧13號;耐瘠薄型:徐薯27、濟薯25、濟薯21、煙薯26和煙薯23;優質鮮食型:煙薯25、心香、濟薯22、泰中6號和齊寧12號。各試驗均以徐薯18為對照。
1.2試驗地基礎地力
1.2.1高產耐肥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壤土,偏粘,有機質含量1.15%,堿解氮80.1 mg/kg,速效磷38.2 mg/kg,速效鉀110.6 mg/kg。
1.2.2耐瘠薄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棕壤土,有機質含量0.85%,堿解氮41.5 mg/kg,速效磷20.8 mg/kg,速效鉀95.6 mg/kg。
1.2.3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丘陵棕壤土,有機質含量1.05%,堿解氮55.2 mg/kg,速效磷25.6 mg/kg,速效鉀101.9 mg/kg。
1.3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1~2012年連續兩年在鄒城市張莊鎮進行。各試驗品種均于5月中旬栽植, 10月下旬收獲。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行長5 m,行距0.85 m,5行區,小區面積21.25 m2 。栽植密度4.5萬株/hm2。生長期調查甘薯地上部植物學性狀,收獲時對地下部性狀進行考種,室內測定烘干率、評價食味品質等。
2結果與分析
2.1高產耐肥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1)表明:7個參試品種中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表現突出,鮮薯和薯干兩年平均單產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煙薯184鮮薯和薯干產量增產達顯著水平;濟薯23、齊寧13號和徐薯25的鮮薯和薯干增減產不顯著。
徐薯22: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4 074.5 kg/hm2和16 108.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20.72%和28.7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2.3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是較好的淀粉型品種,耐肥,適宜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
商薯19: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7 046.0 kg/hm2和15 619.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28.86%和24.8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低1.05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鮮薯產量穩定,熟食味優,耐肥,可作為兼用型品種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推廣種植。
徐薯27: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55 318.5 kg/hm2和15 486.0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51.52%和23.80%;平均干物率比對照低6.25個百分點,但其鮮薯產量性狀穩定,產量高,薯形美觀,結薯整齊集中,塊根膨大早,在魯南地區可作為早熟品種推廣種植,提前供應市場。
2.2耐瘠薄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2)表明: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表現較好,3個品種鮮薯和薯干平均單產均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煙薯26鮮薯和薯干增產不顯著,煙薯23薯干減產極顯著。
徐薯27: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7 409.0 kg/hm2和13 207.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43.64%和15.6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低6.75個百分點;結薯早整齊集中,可作為早熟品種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濟薯25: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37 954.5 kg/hm2和15 639.0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15.00%和36.9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6.6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是較好的淀粉型品種,耐瘠薄,適宜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濟薯21: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36 897.0 kg/hm2和13 876.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11.79%和21.52%;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3.1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耐瘠薄,可作為淀粉型品種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2.3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3)表明:參試的5個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均比對照增產,且均達極顯著水平。
采用鮮食型品種適宜推廣指數對甘薯新品種進行評價,適宜推廣指數大于對照可確定為適宜推廣。由鮮薯產量和熟食味評分(表4)計算出甘薯新品種適宜推廣指數,5個參試品種適宜推廣指數均比對照高,其中煙薯25表現尤為突出,5個品種均可在魯南地區作為優質鮮食型品種推廣種植。
煙薯25:兩年鮮薯平均單產37 581.0 kg/hm2,比對照增產22.63%,增產極顯著;與其它參試品種相比,增產也極顯著;熟食味總評78分,適宜推廣指數為82.0,比對照高10.0。該品種薯塊紡錘形,薯皮淺紅色,薯肉桔紅色,結薯整齊美觀,可在魯南地區作為優質、高產、鮮食型甘薯新品種重點推廣。
3結論
通過2011、2012年兩年試驗,篩選出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甘薯新品種3個: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耐瘠薄型甘薯新品種3個: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1個:煙薯25。
徐薯22、商薯19兩品種耐肥性好,薯干產量高、品質好,可作為淀粉型甘薯新品種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推廣種植;徐薯27既耐高肥又耐瘠薄,高產穩產,結薯早且薯塊整齊集中,可作為早熟型甘薯新品種推廣種植,以獲得較高的收益;濟薯25和濟薯21在丘陵瘠薄地種植鮮薯和薯干產量較高且性狀穩定,薯干品質好,可作為淀粉型品種在魯南地區丘陵薄地推廣種植;煙薯25薯形美觀,食味好,鮮薯產量高,可作為優質、高產、鮮食型甘薯新品種在魯南地區重點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李仁崑,楊玉國,曾劍波.加工型甘薯新品種引進篩選及配套技術試驗示范[J].北京農業, 2008(15):15-17.
[2]王志,李鑫,孫玉祿,等.甘薯新品種的引進篩選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08(2):81-82.山 東 農 業 科 學2014,46(5):34~37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東 農 業 科 學第46卷第5期張國,等:保護性耕作對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成本的影響
收稿日期:2013-12-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面向溫室氣體減排的中國秸稈利用優化研究(71003092);中國科學院重大專項專題:溫室氣體綜合管理技術與碳匯功能區劃(XDA05050602);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重大生態工程固碳認證方法研究(XDA05060102)
作者簡介:張國(1974-),男,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土壤固碳和生物多樣性。E-mail:zhangguo2007@cau.edu.cn
摘要:通過2011~2012年連續兩年試驗,篩選出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共3個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甘薯新品種,其鮮薯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增產20%以上,且公頃薯干產量均超過了15 000 kg;篩選出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共3個高產耐瘠薄型甘薯新品種,鮮薯和薯干產量分別比對照增產10%以上;篩選出1個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煙薯25,鮮薯產量比對照增產20%以上,熟食味優,適宜推廣指數為82.0。
關鍵詞:甘薯;篩選;耐肥;耐瘠薄;推廣指數
中圖分類號:S531.037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5-0031-03
魯南地區是山東省甘薯主產區之一,其甘薯種植區土壤肥力不等、種植品種單一,影響了鮮薯產量及品質。因此篩選適合魯南地區不同肥力條件種植的甘薯新品種,對優化當地甘薯品種結構、提高甘薯種植效益具有重要意義。2011~2012年我們引進國內不同類型甘薯新品種,對其鮮薯產量、薯干產量、烘干率、熟食味等性狀進行鑒定與評價,篩選出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耐瘠薄型、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
1材料與方法
1.1參試甘薯新品種
高產耐肥型:徐薯22、商薯19、徐薯27、濟薯23、煙薯184、徐薯25和齊寧13號;耐瘠薄型:徐薯27、濟薯25、濟薯21、煙薯26和煙薯23;優質鮮食型:煙薯25、心香、濟薯22、泰中6號和齊寧12號。各試驗均以徐薯18為對照。
1.2試驗地基礎地力
1.2.1高產耐肥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壤土,偏粘,有機質含量1.15%,堿解氮80.1 mg/kg,速效磷38.2 mg/kg,速效鉀110.6 mg/kg。
1.2.2耐瘠薄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棕壤土,有機質含量0.85%,堿解氮41.5 mg/kg,速效磷20.8 mg/kg,速效鉀95.6 mg/kg。
1.2.3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篩選試驗地為丘陵棕壤土,有機質含量1.05%,堿解氮55.2 mg/kg,速效磷25.6 mg/kg,速效鉀101.9 mg/kg。
1.3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1~2012年連續兩年在鄒城市張莊鎮進行。各試驗品種均于5月中旬栽植, 10月下旬收獲。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行長5 m,行距0.85 m,5行區,小區面積21.25 m2 。栽植密度4.5萬株/hm2。生長期調查甘薯地上部植物學性狀,收獲時對地下部性狀進行考種,室內測定烘干率、評價食味品質等。
2結果與分析
2.1高產耐肥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1)表明:7個參試品種中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表現突出,鮮薯和薯干兩年平均單產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煙薯184鮮薯和薯干產量增產達顯著水平;濟薯23、齊寧13號和徐薯25的鮮薯和薯干增減產不顯著。
徐薯22: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4 074.5 kg/hm2和16 108.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20.72%和28.7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2.3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是較好的淀粉型品種,耐肥,適宜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
商薯19: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7 046.0 kg/hm2和15 619.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28.86%和24.8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低1.05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鮮薯產量穩定,熟食味優,耐肥,可作為兼用型品種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推廣種植。
徐薯27: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55 318.5 kg/hm2和15 486.0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51.52%和23.80%;平均干物率比對照低6.25個百分點,但其鮮薯產量性狀穩定,產量高,薯形美觀,結薯整齊集中,塊根膨大早,在魯南地區可作為早熟品種推廣種植,提前供應市場。
2.2耐瘠薄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2)表明: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表現較好,3個品種鮮薯和薯干平均單產均比對照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煙薯26鮮薯和薯干增產不顯著,煙薯23薯干減產極顯著。
徐薯27: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47 409.0 kg/hm2和13 207.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43.64%和15.6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低6.75個百分點;結薯早整齊集中,可作為早熟品種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濟薯25: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37 954.5 kg/hm2和15 639.0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15.00%和36.97%;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6.6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是較好的淀粉型品種,耐瘠薄,適宜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濟薯21:兩年平均鮮薯和薯干單產分別為36 897.0 kg/hm2和13 876.5 kg/hm2,分別比對照增產11.79%和21.52%;平均烘干率比對照高3.1個百分點,薯干品質好,耐瘠薄,可作為淀粉型品種在魯南丘陵瘠薄地塊推廣種植。
2.3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篩選
兩年試驗結果(表3)表明:參試的5個甘薯新品種鮮薯產量均比對照增產,且均達極顯著水平。
采用鮮食型品種適宜推廣指數對甘薯新品種進行評價,適宜推廣指數大于對照可確定為適宜推廣。由鮮薯產量和熟食味評分(表4)計算出甘薯新品種適宜推廣指數,5個參試品種適宜推廣指數均比對照高,其中煙薯25表現尤為突出,5個品種均可在魯南地區作為優質鮮食型品種推廣種植。
煙薯25:兩年鮮薯平均單產37 581.0 kg/hm2,比對照增產22.63%,增產極顯著;與其它參試品種相比,增產也極顯著;熟食味總評78分,適宜推廣指數為82.0,比對照高10.0。該品種薯塊紡錘形,薯皮淺紅色,薯肉桔紅色,結薯整齊美觀,可在魯南地區作為優質、高產、鮮食型甘薯新品種重點推廣。
3結論
通過2011、2012年兩年試驗,篩選出適宜魯南地區種植的高產耐肥型甘薯新品種3個:徐薯22、商薯19和徐薯27;耐瘠薄型甘薯新品種3個:徐薯27、濟薯25和濟薯21;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1個:煙薯25。
徐薯22、商薯19兩品種耐肥性好,薯干產量高、品質好,可作為淀粉型甘薯新品種在魯南地區肥力較高的地塊推廣種植;徐薯27既耐高肥又耐瘠薄,高產穩產,結薯早且薯塊整齊集中,可作為早熟型甘薯新品種推廣種植,以獲得較高的收益;濟薯25和濟薯21在丘陵瘠薄地種植鮮薯和薯干產量較高且性狀穩定,薯干品質好,可作為淀粉型品種在魯南地區丘陵薄地推廣種植;煙薯25薯形美觀,食味好,鮮薯產量高,可作為優質、高產、鮮食型甘薯新品種在魯南地區重點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李仁崑,楊玉國,曾劍波.加工型甘薯新品種引進篩選及配套技術試驗示范[J].北京農業, 2008(15):15-17.
[2]王志,李鑫,孫玉祿,等.甘薯新品種的引進篩選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科技,2008(2):81-82.山 東 農 業 科 學2014,46(5):34~37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東 農 業 科 學第46卷第5期張國,等:保護性耕作對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成本的影響
收稿日期:2013-12-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面向溫室氣體減排的中國秸稈利用優化研究(71003092);中國科學院重大專項專題:溫室氣體綜合管理技術與碳匯功能區劃(XDA05050602);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重大生態工程固碳認證方法研究(XDA05060102)
作者簡介:張國(1974-),男,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土壤固碳和生物多樣性。E-mail:zhangguo2007@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