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造就細菌耐藥力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抗生素幫助人類戰勝了曾經無堅不摧的細菌,使得人類的壽命平均提高了10歲。
當動物學家在1950年代偶然發現它還有促進動物生長預防疾病的功能,更是給全球的畜牧業帶來一場革命。多項研究證實,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后,動物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提高了5%到10%。60年來,沒有人知道抗生素為什么能加快動物的生長。
據科學家推測,抗生素能幫助動物預防低級別的疾病,改善它們的營養吸收系統,從而促進生長。紐約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布雷瑟認為,這些藥物促使細菌更瘋狂地吸收熱量,并導致機體迅速增重。
1950年,FDA首次批準抗生素用作飼料添加劑后,抗生素作為促生長劑被廣泛應用,大幅度降低了動物養殖的生產成本和發病率、死亡率。此后,健康的動物也被喂食抗生素,以提高生長速度和防止集約化的養殖方式帶來的疾病。集約化的養殖方式使得養殖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過于擁擠和不衛生的環境,也增加了動物傳染病的危險。
抗生素使養殖場能夠限制牲畜的飼養空間和活動,同時保持動物處于最佳健康狀態。如果沒有抗生素,集約化畜牧系統可能不會成為利潤豐厚的生產模式。從此,現代養殖體系逐漸陷入依賴和濫用抗生素的困境——原本用于治療疾病的藥物變成一種生產工具。畜牧業一度消耗了全球一半的抗生素用量。
雖然抗生素的應用促進了畜牧業發展,讓更多人以低廉價格購買更多肉制品,但卻帶來一個全球性健康危機——耐藥細菌的流行帶來的死亡威脅。據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學會主任委員胡必杰的說法,中國每年因細菌耐藥導致的死亡人數大約有50萬人。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超過200萬人因感染耐藥細菌而患病,其中23000人死于耐藥細菌感染。
耐藥細菌并不是生來就如此強大,正是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造就了細菌的耐藥能力。從抗生素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它對抗細菌的威力就在減弱。生物要延續它的種族,就需要產生抵抗外來侵害能力,對細菌而言就是對抗生素耐藥的能力。
科學家的目標是,在盡可能保持現有抗生素有效性的同時,研發出新的藥物代替那些逐漸失效的抗生素。不幸的是,細菌的耐藥能力越來越強,研發一種新的抗生素需要十年,而讓這種新的抗生素失效,只需要兩年。
埋在人體里的定時炸彈
抗生素在醫療和畜牧業兩個領域的濫用,加劇了耐藥細菌的蔓延。在美國,與用于動物身上的抗生素相比,用于治療類疾病使用的抗生素數量少得多。2011年,有超過13600噸的抗生素被用于動物養殖,而用于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數量是3600噸。
中國也是抗生素大國,2006年中國每年生產抗生素21萬噸,出口3萬噸,其中9.7萬噸——年產量的46.1%——用于畜牧業。7年之后,業內人士估計,中國抗生素年產已超過40萬噸。
長期在動物飼料中添加低劑量的抗生素——這主要是為刺激動物生長,而不是治療動物疾病,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類似于在動物身上進行培養耐藥細菌的大型實驗。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土壤和農田地下水中的細菌從來自豬的腸道菌那里獲得耐受四環素的耐藥基因。作為促生長劑加入飼料的抗生素的劑量不足以殺死細菌,相反,細菌對抗抗生素的能力會得到鍛煉,養殖場和食用動物卻被培養成了一個蓄積耐藥基因的細菌庫。
有媒體報道,為查清養豬業中耐抗生素基因的種類和存在情況,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朱永官在北京、浙江和福建三家大型養豬場對豬的糞便進行采樣。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實驗室檢測了這些樣本,發現149個耐藥基因,這些基因的出現頻率比對照樣本高出192到28000倍。
雖然動物體內殘留的抗生素對人體的直接毒性很小,但動物的耐藥細菌會通過空氣、污水和土壤傳遞到人,在人體內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將來一旦發生細菌感染很可能無藥可治。
新規下的處方藥飼料
醫學界早就意識到養殖業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耐藥細菌泛濫。
FDA積累大量證據,1977年向美國國會提交了禁止在動物飼料中使用青霉素,限制使用四環素和金霉素建議,但遭到制藥業和農場主的聯合抵制。制藥公司和養殖業代表認為,這是“對自由企業的攻擊”,限制令一旦頒布,將大大增加動物養殖成本,畜牧業將無法滿足市場對肉類的需求。
在農業和制藥業利益主宰下,國會以“缺乏決定性數據”為由否決了FDA的提案。根據時任FDA局長唐納德·肯尼迪的說法,當時已有足夠證據證明限制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但來自農業和制藥業的激烈反抗,使他們輸掉了那場戰爭。
倒是歐洲先行一步,瑞典是最早行動的國家,1986年就全面禁止抗生素在動物飼料中的應用,丹麥隨后跟進,2000年始丹麥的農場主只能在持有獸醫處方時才能購買抗生素用于治療動物疾病。最強大的禁令來自歐盟,2006年1月1日起,歐盟所有成員國全面禁止動物使用抗生素促生長飼料添加劑。
雖然為此付出代價,養殖業成本提高了8%-15%。在最初兩年里,瑞典養豬業至少多消耗7萬噸飼料,而豬仔腹瀉發病率也從1%-15%提高到50%。丹麥養殖業禁用抗生素的第一年,生豬發病率達到歷時巔峰。
但抗生素濫用的情況確實有所改觀,瑞典2004年抗生素使用量比1986年禁令頒布前減少65%,丹麥養殖業抗生素消費總量從 1994 年的206噸減少到2003年的102噸,丹麥人感染耐藥性腸球菌的數量也不斷減少。
FDA自1977年輸給制藥業和養殖業之后,在長達36年的時間里都沒能組織起系統反擊,只是零星出臺一下政策規范動物抗生素使用。在2008年試圖限制頭孢菌類抗生素在養殖業中的使用,又一次在制藥公司和養殖業聯合抵制下失敗。2010年,FDA開始公布抗生素用于養殖業數量,多數抗生素被用于動物而不是治療人類疾病,甚至由于養殖業阻撓,FDA也不清楚這些抗生素是被用于刺激動物生長還是治療動物疾病。
當2012年,FDA再次推出2008年撤回的頭孢菌類抗生素的禁令時阻力就小得多了。同年4月,FDA出臺非強制性措施,建議動物抗生素生產商本著自愿原則停止將抗生素出售用作飼料添加劑,以應對當前嚴峻的細菌耐藥性危機,農場主們可在獸醫監督下使用抗生素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
2013年12月,FDA出臺指導文件是采納了公眾和業界意見后的更新版。要求動物抗生素制造商改寫藥物標簽,刪除抗生素促進生長的說明,今后抗生素僅被允許用于動物疾病預防和治療。這意味著,如果農場主們繼續購買抗生素用于刺激動物生長就變成非法行為。按照FDA最終方案,要購買抗生素需在有執照的獸醫監督下進行。換句話說,抗生素變成了處方藥。
“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FDA副局長邁克爾·泰勒說,“無需處方沒有監管,在任意的飼料商店都能買到抗生素的情況將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導性文件僅僅是要求,而不是強制制藥公司做出改變。市面上最大的兩家動物抗生素生產商已表示愿意遵守FDA新規則,但FDA沒有透露具體公司名稱。其余制藥公司將會在90天內告知FDA是否會執行新規則。“如果有公司不執行新規,FDA將會尋求其他管控措施。”邁克爾·泰勒說。
但不是所有人都樂觀,批評者擔心新規則有一個致命漏洞,養殖業持續使用低劑量抗生素混入動物的飼料中,除刺激動物生長,還出于預防疾病考慮,新規則仍然允許抗生素被用于動物疾病預防,這就意味著養殖業可繞開禁令,繼續給健康動物喂食抗生素。
“即使禁止所有抗生素用于刺激動物生長,但許多抗生素仍能夠以類似方式使用下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基夫·納赫曼說,更有力的措施是禁止抗生素用于預防動物疾病,這樣做能把抗生素限制在動物疾病的治療,這個范圍要小得多。
紐約民主黨眾議員路易絲·斯勞特,美國國會中唯一的微生物學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立法限制農場中的抗生素使用,她稱在應對養殖業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耐藥細菌危機中,FDA的行動是“不充分的”。遺憾的是,這已是FDA多年邁出的最大一步,但在這樣一場空前公共健康危機中,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