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副產品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在西方國家發展勢頭強勁,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也同樣引人注目。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預測,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到2015年,中國國內工業機器人年供應量將超過2萬臺,保有量將超過13萬臺。
智能機器人已經越來越多地介入到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就全部產業鏈來看,以深圳為例,數據顯示,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信息、家電、通訊等裝備制造業的產品規模已達3000多億元,居全國前列。2012年深圳的機器人企業產值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30%,個別企業的增速甚至達200%。長期來看,未來這一行業仍將保持高增長態勢,產業爆發將是大概率事件。
據尚普咨詢機械行業分析師認為,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已經步入黃金發展期。作為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令人驚喜的“副產品”,機器人替代人工勞動力成為了行業快速發展的催化劑,并且使得產業的經濟性拐點加速到來。目前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的發展空間無比巨大,相關項目產品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已然是全球機器人行業增長最快的市場,國內的高增長將使得中國未來兩年內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當前,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在同步跟進。日前中國工信部網站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中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攻克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末端執行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技術并形成生產力。今后幾年,中國將把機器人生產力作為中國產業結構發展調整最重要的支撐點。
工信部還指出要培育龍頭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建立以工業機器人主機企業、系統集成企業為牽引,零部件及產業服務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骨干企業,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未來機器人產業要發展出像聯想和華為這樣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
有分析人士表示,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興的大型高技術產業。“十二五”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市場需求將呈現井噴式發展,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當然,隨著機器人的不斷“擴張”,如何看待人和自動化的機器人之間的關系成了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不可否認,大批機器人在眾多行業里大顯神通的確可能會搶奪人類的工作機會,但從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機器人的分擔,人類也得以免予從事危險和單調重復的差事。這樣一來人類才有更多的精力專注于人類本身的價值。我們并不需要與機器人為敵,而要順勢而動,與機器人“并肩作戰”。
核心零部件有80%依賴進口
不少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之所以相繼推出機器人產業扶持計劃,正是看到了該領域所蘊含的巨大商機。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出具的報告顯示,2005年到2012年,中國內地機器人銷售量平均每年增加25%,2012年已達到2.7萬個,該聯合會預測到2016年中國將成為機器人最大的市場。
“我國機器人產業年均增長很高,但從人均機器人擁有量來看,目前的世界水平是每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數量為55臺左右,韓國、日本、德國等機器人使用較普遍的國家為250~350臺,美國、意大利等的數字為150臺左右,而中國每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僅21臺,差距很大。”東北證券分析師吳江濤表示,未來幾年,中國機器人產業將迎來爆發期。
記者注意到,對機器人充滿熱情的不僅是各地政府,還包括活躍在市場最前端的企業。
2013年11月,亞威股份便發布公告稱已與德國徠斯公司草簽了關于機器人合作項目會談《備忘錄》,擬購買徠斯公司部分機器人技術,并成立合資公司生產機器人本機等,由此涉足工業機器人產業;生產和銷售大規格高效晶體硅光伏電池片及組件的向日葵也在日前發公告稱,將與浙江寧波一家科技公司合作介入機器人產業。
記者粗略統計發現,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涉足機器人產業的已近40家。
記者發現,目前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地區大多為制造業大省。這與我國制造業近年來所遇到的人力成本攀升、招工難有一定的關系。
“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長,與此相對應的是,機器人的價格卻每年以4%的速度下降,相比用工成本的攀升,機器人大規模產業化的機遇已經到來。”宏源證券一位趙姓分析師說。
在多名分析人士看來,在上述因素促使下,我國在勞動密集型向現代制造業過渡及工業生產向自動化生產的轉型道路上,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已經變得不可或缺。
“這個說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科學的,一個機器人能代替3~5個人工,工業機器人按10年使用壽命折舊計算每年成本約5萬元,而3名技工每年的成本在15萬元以上,只要中國能形成機器人全產業鏈,中國制造的地位也將難以撼動。”前瞻網分析師羅國軍說。
然而,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生產的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有80%依賴進口。
“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機械本體、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五大核心部件組成,現在關鍵零部件如電動機、伺服電機、減速器基本向日本安川、三洋等企業采購。”何國田介紹說。
除了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機器人組裝集成同樣也存在技術門檻。據業內人士介紹,焊接流水線、汽車零部件、車身焊接等高技術機器人對精密度要求較高,國內1000多家機器人集成商少有能接單者。
據一位從事智能化裝備的技術人士介紹,目前我國市場上已有大量國產機器人,包括致力于“機器人之都”的重慶在去年12月初成功研發弧焊機器人,由于電機、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方面的技術缺陷,其可靠性同外資品牌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在何國田看來,發展機器人產業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借助各自的優勢,以錯位式發展為引導,開發國外企業還未形成優勢的機器人,以此占領市場。”
機構看多機器人產業
在股票市場中,機器人概念股也得到了明顯追捧。從2013年11月11日至今,機器人指數累計漲幅接近20%。機器人板塊近期反復走強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全球科技巨頭Google連續收購機器人公司;二是國內機器人產業政策出臺,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機構對機器人板塊也比較看好。
華泰證券發表研報指出,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中國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因而勞動力成本上升在中長期都將存在,從而倒逼機器人需求將持續爆發。據行業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從2010年開始出現爆炸性增長,2010、2011年安裝量分別為14980臺和22577臺,同比增長171%和50.7%,遠高于“十一五”期間約30%左右的增速。拉長時間來看,下游需求仍可持續高速增長,行業投資機會將長期存在。
中信建投證券也高調表示,工業機器人是未來貫穿十年的投資標的。從工業機器人在韓國和日本的行業應用經驗并結合國內以往的應用領域來看,未來中高端工業機器人將在汽車產業、通信電子、金屬制品、化工塑料、家電行業將有較為廣泛及深入的應用。預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主機規模將上升至80億美元左右,含系統價值的總規模約為200億美元,復合增速約30%。也就是說,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迎來10-20年持續快速發展的時期,即通過逐步完善機器人產業鏈,進而帶動中高端工業機器人的發展。
申銀萬國證券更發布報告表示堅定看好機器人行業未來的發展,當前機器人產業鏈已被高度關注,但只有綜合能力強、技術實力強且有產業地位的企業才能勝出。
資訊
廣發理財課——
銀行理財有門道,簡單四招全搞定
張小姐年底家里回籠十萬元資金,想去銀行購買合適的理財產品,卻不知道如何選擇。于是向學金融的同學李先生求助。李先生思量一番決定用買衣服的例子來進行說明。“老同學,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不是什么高深的事,和你買衣服道理差不多。”
絕招一:量體選衣,對號入座
“衣服要合身的才美觀舒適。跟買衣服一樣,買銀行理財產品首先就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投資目標,選對產品,對號入座。”李先生教張小姐第一個絕招。產品尺碼就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分類。按通行標準來分,銀行理財產品一般可分為: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三類。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弄清楚產品類型。
絕招二:精選質地,達成投資目標
“老同學,你買衣服的時候除了看尺碼,最關注衣服的什么方面?”李先生繼續發問。張小姐回答:“當然是衣服本身的質地!”李先生進一步說明,銀行理財產品也同樣需要看產品的質地,即產品的設計及投向。
李先生說:“理財產品按產品設計及投向標的來說,主要分為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非結構性類產品、及代客境外理財產品這幾類。按產品投向來說則可能投向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商品市場、股票市場、境外市場等。這些產品風險與收益均不相同,適合不同風險偏好的人群購買。”
絕招三:合理組合,資產巧增值
“老同學,你買衣服的時候不會只看尺寸和質地吧?買理財產品也是這樣!也得講究一個資產搭配的問題。”李先生輕松的繼續說。“這個理財產品怎么搭配?”張小姐有點不理解。“雞蛋不能裝在一個籃子里,理財產品當然要進行資產配置了!現在很多人除了銀行存款,都持有股票、保險、基金、國債等金融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作為一類金融產品,要有一個科學的投資比例!”
絕招四:持續關注,全面把握投資動態
李先生繼續說道“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結構化理財產品,投資者有必要繼續關注產品掛鉤標的情況,由于市場波動,產品有可能會出現提前觸發達到最高收益,或跌破觸發點獲得最低收益、甚至極端情況下有可能出現零收益等各種情況。”張小姐張大了嘴巴,“那我上哪去關注產品掛鉤標的情況?”李先生回答道,“一般來說有兩個途徑可以進行產品后續跟蹤。第一、可以去關注銀行的網點及網站產品公告。第二、咨詢銀行客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