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筠
摘 要:稱謂語是人們日常交際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中英文化由于不同的背景稱謂語顯示了各自的特點。本文主要從跨文化角度探索了英漢稱謂語的不同。
關鍵詞:跨文化;稱謂語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001-01
稱謂語(address forms)是人類語言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以此來表示彼此之間關系。稱謂語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表示對對方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關系的認定,具有保持和加強各種人際關系的作用。
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差異在表示親屬稱謂關系的稱謂詞上呈現諸多不同,這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語言上的差異。漢語的親屬稱謂語名目繁多,體現出家族宗法制度下影響下的上下有別,長幼有序,親屬分明的等級觀念。
而西方國家“自由、平等、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深入人心,英語親屬稱謂語只突出性別,不強調父系母系,血緣及家族關系,對因聯姻而產生的親屬一律以法律認可的內涵形式出現,既簡潔、明了,又體現了較強的法律意識
Zwicky和Leech區別出稱謂語有三種語用功能:
(1)呼喚的功能,
(2)引起交際對方注意的功能,
(3)保持和增強交際雙方關系的作用。
Zwicky 還認為不存在中性的、不表達任何情感的稱謂形式。他認為稱謂能夠表達對受話人的態度、禮貌、身份、對雙方親密程度的交際類型的看法、和對受話人特征(如性別、年齡、職業、生理和個性特征、家庭關系、婚姻狀況等)的判斷??偟膩碚f,稱謂具有交際引導功能、社交指示功能、對交際雙方身份、地位及關系的認同功能、情感指示功能和社會文化標志功能等。
稱謂語的使用是為了表示說話者對對方的禮貌。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具有普遍性,但是各個文化中對于交際中的禮貌方式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漢語的某些可以表達禮貌的稱謂在英語中未必是符合規范的、未必能表示禮貌。禮貌原則是具有文化差異性的,在實施稱謂言語行為時,必須符合所使用語言的社會文化規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達到禮貌的交際效果。
在英語中,對老師的稱謂有幾下幾種:Sir、Mr.、Miss、Ms.、Miss、Dr.和 Prof.等。在中國,對老師最普遍的稱謂就是“老師”或“姓+老師”,無論老師的年齡、性別、職稱、官銜、交際的場合、雙方熟悉程度等,這種稱謂都是適用的。但是,在中英文轉換之中,會產生誤譯現象。中文和英語在表達“老師”這個概念時,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要表示對老師的尊重,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
以筆者為例。姓董,已婚,丈夫姓氏學生不清楚。如果用中文的表達方式,無論筆者結婚與否,丈夫姓甚名誰,學生都可以稱呼為董老師。而在英語環境中,如何稱呼就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學生不知道該如何給出英語稱謂。Miss Dong這一稱謂明顯與已婚的身份相違背;在不知道丈夫姓氏的情況下,貿然稱呼為Mrs. Dong顯然也是不禮貌的。而筆者又沒有取得博士學位,不能稱為Dr. Dong;也不是教授更不能被稱為 Prof. Dong。遵循禮貌原則,更不能直呼其名。因此,學生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他們不得不在明知筆者已婚的情況下,選擇一個表示婚姻狀況不明的稱謂方式Ms. Dong。
李冠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第一冊修訂版第三單元對話I《新校園新生活》一文中,很明確的將“老師”譯為“laoshi”。并在課后第七個注釋中標明“laoshi”是“老師”的拼音對應寫法。遵循中英文化法則,不能將中文意義中老師翻譯為Zhang teacher或Teacher Li。
但是,同樣一篇文章,在第三版中,很明確的將Wang laoshi 這一稱謂改為Mr. Wang。這樣的改變使陷入兩難境地的稱謂方式豁然開朗,即在中文中采用“姓+老師”的稱謂方式,在英語中采用對應的稱謂方式。這樣的變化體現了跨文化交際中的一種動態對等。既達到意義的對等,又達到語言形式和文化內涵的對等。這樣的變化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找到中英文在稱謂語名稱在翻譯上的途徑,也能給學生給提供更直接的語際翻譯變化的知識,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背景下語言學習的能力。
“teacher”在英文中,只是表示職業的名稱,而并不被用作稱謂語,因而,中國學生用“teacher”稱呼老師是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直接用老師的姓或用老師的頭銜加上名來稱呼老師,說明了中國學生在稱謂上受到了中英兩種文化的影響。在用英語交際時帶上漢語文化的色彩,既不能實現母語使用的準確性,也不能達到目的語交際性。這樣,學英語的中國學生就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同時顧慮兩種文化中的稱謂規則,以致形成中介語形式的稱謂方式。
稱謂語作為一個現象反映了中英文化的差異,也表現了語言特征的差異。跨文化交際研究不是要找出孰優孰劣,而是要在在語際的交際過程中達到語義,語境和文化的交融,實現良性的交流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Leech, Geoffrey. 1999. Th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vocatives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conversation [A].
[2] Zwicky, Arnold. 1974. Hey, Whatsyourname! Papers from the te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3] 譚 穎,2002,英漢稱謂語與文化之關聯[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