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摘 要】根據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環境適應能力弱、人際交往中造成焦慮、孤獨、情感上的困擾、學業上的迷茫等問題。深入分析了這些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對策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中有抑郁、焦慮、失眠、孤獨、迷惘、消沉等等不良心理問題,甚至逐漸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多發人群。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漸漸顯露臺面,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不僅僅因為他們是社會的棟梁,更多的是對未來一代人的希望?!扒迦A大學的樊富珉教授對清華畢業班學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約有60% 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心理壓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對壓力的處理沒有信心?!狈N種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日趨嚴重,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本文就越來越趨向嚴重的大學生心理疾病,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與對策,提出看法以求對當代大學生的心智健全成長有所推動。
一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1. 環境適應能力弱
在獨生子女眾多的當下,他們性格上的嬌弱與被動是形成這種適應力弱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大學與高中的學習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一時難以適應,學習方法上的不對,以及對時間觀念上無概念,都會導致學生在環境上的難以適應。造成了學生一學期以來“掛科”幾門都是時有發生的事。在這樣的適應環境、心理調適的過程中,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
2. 人際交往中造成焦慮、孤獨
大學生,特別是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他們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以及同學們,面臨著一個重新認識、確立新人際關系的過程。部分新生因性格內向不主動與人交流,造成人際交往中因欠缺方式與方法無法深交朋友而產生的孤獨感與缺乏安全感,出現焦慮不安、情緒低落、失眠等癥狀,這使得他們在生活學習的環境中不斷在困惑與消極之間惡性循環。長久以來妨礙和影響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往來。更有少部分學生因自我封閉,少言寡語,甚至因環境和人際交往的壓力而造成失眠,孤獨和情緒壓抑等。
3. 情感方面的困擾
情感對于人類來說是必需品,與人交往就會產生情感,好的壞的自然的不自然的。父母情、師生情、朋友情,我想當中最重要的還是戀愛感情。而當代大學生面對這一份戀愛情感大多數是不成熟的、無法正確應付的、甚至還有看到周圍宿舍的同學紛紛交友而自慚形穢的。種種引發的許多心理問題的出現,迷惘、困擾、消沉甚至輕生。
4. 學業上的迷茫
對于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他們對如何在新環境下怎樣學習以及如何學習好都是比較迷茫的。高中的學習環境因為應試教育大部分孩子是被老師家長們不斷給予壓力這樣一步步過來的,但是大學的學習環境卻完全不同,沒有人逼迫他們一天要寫掉多少份試卷,完全的寬松的自主學習的環境。從這樣緊張的學習環境到如此寬松的,一部分新生無法適應也沒有控制能力就會放任自己的學業,漸漸地越來越迷茫。
5. 對未來的不確定
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大一或是大四的學生,他們對未來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不確定性,甚至有一些對未來有一種恐慌。他們不知道即使讀完了本科他們又能夠出去找到怎樣的一份工作,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不知道怎樣規劃自己大學四年的比比皆是。
二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客觀方面
(1)在獨生子女眾多的當下,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社會影響結果是,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顯提高,他們從小被父母當成“天之驕子”呵護在手心,凡事都有父母張羅,造成了性格上的嬌弱與被動的個性,導致獨生子女的依賴性強,進入大學后難以適應。
(2)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他們在頂住了一系列高考壓力下進入大學,馬上就要面臨轉瞬四年過后的就業壓力。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地當下,大部分大學生已經感覺到就業較之以前已經越來越困難了,這就導致大學生在即將走出校園之前便對前途憂心。長而久之,造成他們精神壓力過大、身心疲憊。心理問題就是如此產生的。
(3)社會上的信息通過種種媒介進入校園。學生在應付一堆學習生活還要分出一部分精力面對從社會上流入校園的各種好的壞的信息,對于學生來說,社會閱歷基本是零,分辨是非能力低,在接受一些有益信息的同時,也會吸收一些不良的信息。
2.主觀方面
(1)社會閱歷低,導致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目前我國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23歲之間,這一時期正是成人初期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正在逐漸向成熟的過程,從高中時期的基本沒有社會閱歷漸漸發展到慢慢接觸社會走向成熟。正是在這一階段的過程中,由于經歷少閱歷低而導致很多心理疾病問題的產生。
(2)人際交往能力差,帶來心理困擾。新生入學后面臨陌生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而怎樣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課題則是相當的重要的。這個過程對大多數新生來說并不困難,但是也有少部分學生性格上有弱點比如內向不愛說話,自主觀念強烈,唯我獨尊等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往往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
(3)擇業的難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帶給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但同時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加上受傳統觀念影響,性格內向,心理適應能力差的大學生來說,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謶?、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使他們對生活失去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更有甚者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4)戀愛方面引發的問題。大學期間成雙成對出入是大學里常見的事,高校也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大學生談戀愛。但是在18-23歲這個時間段,是青春的、張揚的、不顧一切的。大學戀愛也是美好的,但是有美好就肯定有挫敗。那些因失戀引發的心理問題數量比例也不低。endprint
三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積極建設好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疾病積極建設好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首先招收“高素質、專業化”心理老師,心理老師具備較雄厚的理論功底、生活實踐經驗和社會閱歷,針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為高校的學生提供一個更專業的咨詢平臺。幫助有需要的大學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其次廣發宣傳,普及知識讓每一位大學生都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活動
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差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學”等選修課、必修課或講座,幫助大學生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具體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心理健康教育課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心理素質拓展。心理素質拓展是通過戶外體驗項目活動的情景設置,使參加者們充分體驗所經歷的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并且通過總結每一項活動的想法,以及自己在當中充當的角色來看清楚自己在面對外界刺激時的反應,進而更深層次地學會控制與超越。針對新生適應問題,可以開設一些針對新生如何正確人際交往、情緒的表達與控制等內容正能量地安撫新生遠離家鄉到新環境產生的情緒。
3.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在每個高校都是顯而易見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僅是代表了高校對學生教育的重視,更是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種關注。摒除沉重的學習壓力、競爭激烈的擇業難題,校園文化活動就是放松身心、緩解精神壓力的重要舉措。在這樣壓力滿天的環境下,高校應該積極創造這樣的條件,為廣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
[1]姜金林.論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美與時代,2003.
[2]余強基.當代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汪慧.渴望登上健康快車[J].青年探索,2003(5).
[4]徐鷹.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2(3).
[5]杜淑冰.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剖析與對策[J].青年探索,2003(3).
[6]李兵寬,李國濤.大學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3(7).
[7]王建中.簡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J].中國高等教育,2004(19).
[8]曲素艷.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調查及心理障礙成因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5(1).
[9]李文玉.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1經濟師,2003(2).
[10]劉期彪,譚德明.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原因與維護對策[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0(1).
[11]劉翠梅.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教育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2).
[12]李化樹.論新時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與現代化,2003(1).
[13]梁芹生.地方性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策略[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4).
[1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