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玲
一、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作用
自我效能感(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197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和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以自身為對象的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感受。
個人自我效能感水平在不同領域存在很大的差異,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即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的具體表現,是小學生對自身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和信念。個人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這一階段同時也是小學生自我效能感培養與提高的重要時期。良好的學業自我效能感不僅有利于小學生在學業上獲取自信心、滿足感,提高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提高小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對塑造小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及潛能的充分發揮都將產生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研究表明,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學業成績。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學生,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會把它們當做挑戰,將注意力集中于現實情況的應對上。上課表現活躍,舉手積極,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回答問題聲音響亮,往往可以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與贊賞,并由此獲得內心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進而相信自己的學業能力,激發出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而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學生則正好相反,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會更多的考慮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將放大眼前的困難。這種思維模式會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經常感到焦慮和抑郁,從而束縛了學生正常能力的發揮。他們上課不敢舉手發言,害怕得到同學和老師的關注,說話小聲不自信,不敢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學業成績偏相對低下。這說明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關乎孩子的學業成績,進而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的發展。
二、影響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某種先入為主的定勢作用,奠定了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基礎,對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是其他教育機構永遠無法替代的。如家長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等都是影響小學生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家庭因素。
1. 家長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早觀察和模仿的對象,他們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發展。
2. 家庭的氛圍和教育方式。一些父母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認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效果“立竿見影”,于是采用棍棒教育。然而這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提高學業成績,反而會使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等心理狀態,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它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學業自我效能感降低。
3. 家長的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會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難以全力應對困難和挑戰;而期望值過低,嚴重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會認為父母對他們沒有要求,不抱希望,他們也容易不思進取,敷衍了事。
(二)學校因素
1. 學生觀不正確:雖然國家一再強調素質教育,但在現實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學校和教師仍把分數作為評價小學生的唯一標準。他們不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對學困生漠不關心,甚至歧視,使學生受到冷落,產生自卑感,從而降低了學業自我效能感。
2. 言語評價和勸說不當:小學生的自我評價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的態度和評價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教師是小學生學校生活中的重要影響人之一。教師的言語評價和勸說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如果教師的言語評價和勸說不當,會給小學生造成心理上的陰影,影響性格的良性發展,對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發展會產生不良影響。
(三)學生自身因素
1. 缺乏成功的體驗:小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過去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親歷行為所獲得的關于自身學習能力的體驗。而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判斷能力,如果在學習方面多次遭遇失敗,較少獲得成功的體驗,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壓力,進而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失去信心。這不僅會使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降低,而且還會影響他們正常學習能力的發揮。
2. 消極的歸因方式:歸因方式是個體對自身或他人行為結果的解釋與推斷。對自我意識處于發展時期的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自我認識不全面,往往對學業成敗不能進行正確歸因。如果學生經歷的失敗較多,容易形成消極的歸因方式,將失敗的原因歸于能力、智商而不是自己付諸的努力。即使偶爾獲得成功,達到較為理想的學業成績,他們也會歸因于運氣好或任務難度低等外部不可控因素。因此,對于小學生能否進行正確積極的歸因對于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高具有一定的意義。
三、 培養與提高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一)協調與家庭的關系,關注孩子的學業自我效能感
學校和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定期開家長會、開講座、舉辦親子活動、建立家校通等等形式都是很好的借鑒,活動過程中對于孩子的學習及生活情況及時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家長認識到發展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避免使用辱罵或體罰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父母應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和氛圍,主動積極地關心孩子的學習,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家長認真了解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形成合理期待,確立符合孩子實際的學習目標,并給以適當的幫助和鼓勵,以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其學業自我效能感,使其更好地完成學業。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
1. 構建科學的學生觀:教師應該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是可塑之才,對學生既不能急于求成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也不能喪失信心、放任自流,更不能把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教師要善于發現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點關心、一點微笑、一點鼓勵,巧妙運用賞識教育,由此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促使小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endprint
2. 確立合理的學習目標:在小學階段兒童自我意識中的自我體驗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如果學生過早或過多地體驗失敗,就會嚴重影響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主動積極觀察孩子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并且要幫助學生實現這個目標,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自信心,增強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
3. 積極的歸因方式:當學習結果出現時,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進行正確積極的歸因。如果成功時將其歸結為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可以促使小學生產生自信心、自豪感,增強他們今后繼續堅持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心并且敢于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如果將失敗原因歸結為努力不夠或學習方法不當等可控性因素,告訴他們只要通過自身努力或改進學習方法就可以獲取成功,可以使他們對下一次的學習結果產生積極的期待,并積極努力,克服困難,改進學習方法。另外,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進行正確歸因的同時,也要使小學生逐步學會進行自我歸因,并進行自我調節,從長遠看,這將有利于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高他們的學業自我效能感。
(三)培養良好的性格,提高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
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發展。部分學生可能會表現出消極的性格特征如厭學、孤僻等,教師需要有意識地關注這一類型的學生群體,幫助他們形成熱情、積極、開朗、樂觀等良好的性格特征,這樣當小學生面臨困難挫折時不容易感到心灰意冷、無能為力,而是堅強勇敢地面對,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能力解決學業上的難題,努力完成所承擔的學習任務,這有利于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與提高。
總之,小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也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小學生在學習上總是積極主動,充滿激情,能夠獲得教師較多的肯定與贊賞。而學業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小學生則被動消極,厭倦學業,如果學業失敗又進行了消極的歸因,則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和習得性無助。由此可見,學業自我效能感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2]寇冬泉,黃技.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原則[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04 (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