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洪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教學行為必須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的總目標,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數學 教學 課堂 有效
新課程下的教學,在課堂中要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地達到高效呢?
一、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學得苦,教師也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依樣畫葫蘆地解題,而動手制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卻相當低下,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性,“應試教育”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制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例如利用“讀一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皵祵W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造合適的情景,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學習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新教材的“讀一讀”里安排了一些與數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既可以擴大知識面,又能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二、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人們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以便接受新的挑戰,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若沒有足夠的自學能力,是很難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立足,與其教給孩子更多的知識,倒不如培養孩子學習知識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要求。課改后的教科書內容豐富,文字插圖穿插,色彩鮮艷,一改以往數學書枯燥乏味的特點,粗一看看很吸引人。但仔細看過后會發現,這本教科書更像一本自學指導書,文字部分只給出基本概念,要探索的問題和重點難點會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特殊的圖框中,關鍵的探究結論都未給出答案,要求自己填寫。因此這樣的教科書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具體的閱讀方法。
三、重視總結學習方法
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心理過程的效率來促進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學才有路,學才有效,否則學生只會效仿例題,只會一招一式,不能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盡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學生學會一個內容后,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相互交流,鼓勵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偨Y出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四、結合生活進行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成功的一節課,離不開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學生學習每節新知識時,從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自然、親切、明白,并引起一種想知道究竟的渴望,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創設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用生活情境作引入,把教學內容融于其中,使學生覺得所學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能順利帶入新的教學內容,也能盡快有效地使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采用了這樣一個引入的方式:極富感情的朗讀了《日出》當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一段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的FLASH動畫。再啟發提問:如果把太陽看做圓,海平面看做直線,這里一共出現了幾種位置關系?很快地,議論聲由小變大,“應該有兩種吧,一種是在海平面下,一種是在海平面上”小張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聲說著;小周補充到“不對!還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間那一種”;小李小心翼翼地說“太陽在海平面下怎么算”;小馬反問道:“這不跟太陽在海平面上一樣的嗎?”……同學們一個個以企盼的目光看著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粗瑢W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已經成了一個戰略性問題,我們必須不斷追求教學過程的優質化、教學原則的科學化、教學方法的有效化、教學評估的規范化,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不斷學習,積累經驗,潛心鉆研,勇于探索,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捕捉數學活動的信息,認真反思自身的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設計和組織的能力,為組織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顏小兵.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數學月刊,2009(7).
[2]李海東.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中國數學教育(初中版),2011(1).
[3]章建躍.聚焦中學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課題教學設計[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