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樺
什么是教育?當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出現的時候,我們如何理解它的本質?旨在從文化行為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的內涵,以期能為教育本質的挖掘找到新的視角。
教育文化文化行為第一,人類的教育誕生于原始社會,甚至更早,它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直接相關。它直接發源于原始人類在自然環境中謀生的技能,所以,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書記載“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宓羲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以獵”。可以說,人類最古老的謀生方式之一是漁獵,在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中,保留了這方面的大量痕跡。而這項技能之所以能一直在人類社會中代代相傳,就是原古人類將傳說中的遠古教育與謀生技術的傳播與應用結合在一起,這一案例足以說明遠古教育的特征,所以當代人們所認識的教育,即培養下一代準備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整個過程,它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傳說中的遠古教育不僅反映了當時區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還反映了教育是人類氏族部落之間、氏族內部知識文化傳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第二,關于文化在人世間的地位,最明智的說法就是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的兩句話:“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于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地說,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淪。”文化一詞,在不同的學科中和不同的背景之下,有著多重含義。它常用來指一個社會的知識、音樂、藝術和文學成品,即社會的“高文化”,有些人類學家用它來指一個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它的價值觀、習俗、象征、體制及人際關系等,可以說,文化是無所不包的,依據文化學的觀點,文化是一個整體的、立體的系統,它包括了三個部分和層面:物的部分——物質層面,這是一個有形的層面,它涉及到群體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內容。外顯的、有形的物質文化往往隨生產力的變革而發生變化,而它的文化的載體也容易發生變化。可以說,哪怕是吃一頓飯,說一句話都是一種文化行為。比如,很多人每天都會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吃飯,這一切仿佛是非常自然、理所應當的事情。大家來到餐桌前,大家一起享用。每個人輪流從餐桌上盛飯、夾菜,獲得自己那份飯食。通常,大人會照看小孩子。大家會毫無計劃、漫無目的的聊天。孩子和大人像伙伴一樣參與進來,每個人都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想法。家庭聚餐是一種文化行為。文化腳本表現文化行為,它們是所有參與者頭腦中普遍存在的知識。這些腳本不僅是行為指南,而且從中參與者可以預期可能發生的事情。在一種文化當中,人們廣泛地分享這些腳本,幾乎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家庭聚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活動,倘若將其特性一一指出,人們或許會感到很奇怪。我們很少會思考與其現存特點不同的特點是什么。換句話說,倘若破壞家庭聚餐中任何一條,我們很快就會察覺;比如說,家庭聚餐時分發餐單或是飯后拿出賬單,都會令人非常吃驚。
第三,文化行為是通過觀察和參與,潛移默化習得的,無需專門學習。這也是區別文化行為和其他行為的關鍵。就拿學習計算機的活動來說。對于不懂得如何使用計算機的人來說,學習使用計算機就是不一種文化行為。為了使用計算機,人們需要刻意地、主動地、有意識地進行學習。
第四,在我們看來,教育是一種文化行為;它更像家庭聚餐,而非學習使用計算機。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因為人們通常不會這么想。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一些人認為教育是一種內在的天性,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也有人認為,老師是通過接受大學的教師培訓學出來的。兩種觀點都不是對教育最佳的描述。教育,與其他文化行為一樣,是長期在非正式的日常活動的熏陶下習得的。人們更多地是因為在某種文化下成長起來學會了育人授課,而非通過正式學習學會的。
第五,雖然大多數人并未學過如何成為一名教師,但大多數人都當過學生。在一種文化當中,對于何為教育,人們會保有相同的印象。我們稱這種印象為腳本。腳本實際上就是教育模式的心理版本。不同之處在于,我們可以從錄像帶中看到教育模式,但腳本卻是這些模式的心理模型。我們相信,腳本是各國授課方式顯著不同的原因之一:課程通常是由分享相同腳本的教師設計和教授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這些教育腳本的來源或是他們被人們廣泛分享的原因。教育文化腳本很早就開始形成,有時甚至在孩子入學前就已經開始了。過家家去上學是非常討人喜歡的學前游戲。孩子在十二年或更長時間的學校生活中,會漸漸形成教育腳本。我們所有人明天都可能走進教室,扮演教師的角色,因為我們共同分享這一文化腳本。實際上,課堂活動可以有序地開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學生和教師的頭腦中存在同一個腳本:他們都知道會發生什么和自己扮演的角色。
第六,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同時,也指出了這一事實的內涵。而將教育說成是文化行為則進一步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文化行為,如教育,并非完全發明所得,而是在漫長的時間中演化而成的;其演化過程符合相對穩定的信念和假設的脈絡,而這些脈絡則是文化的一部分。每個國家的教育腳本立足于一組相對較小的隱式核心信念,這些信念說明了此主題的本質、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應當在教室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問題。這些信念通常是隱式的,長期以來一直起到維系文化系統穩定性的作用。正如我們所指出的,對于教育的特點,必須從其深植的底層系統的角度來理解;因此,由于教育的各種系統也是文化系統,也必須聯系其周邊的文化信念和假設來理解。把教育視為一種文化行為,更多的是因為人生活在文化中,文化是作為一種類型或系統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發展起來的,文化的歷史個性及原始價值精神一旦內化成為不同部落、種族或民族區域的人們社會心理,就會像生物的基因一樣具有遺傳性。這種文化原型的歷史個性和原始價值精神的遺傳性不是存在于個體的生物有機體之內而是存在于社會或是社會群體之中。文化給人以安全、自尊、認同、延續,其發展和演化又形成全世界人類共同的價值認定,這對人類的形成、人類特征的形成,包括心理、思維模式、社會習俗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構成人類認同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09.
[2]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
[3]左軍.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大眾化的社會心理基礎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1,(0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