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子華+喻愛惠+何政山
教育公平事關社會的公平,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則是教育公平的核心,且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強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未來“將努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作為所有工作的重點”,“根本舉措在于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合理化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圖書等資源”。
省際均衡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教學設施一、研究設計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針對數據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以數量與質量并重的原則,我們分別從師資力量、教學條件、校舍狀況和經費投入四個方面選擇10個核心指標,引入在校學生數指標,開展了教育資源狀況評估。
如果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作為研究樣本,時間定格為《義務教育法》頒布的2006年,以此為起點,持續到2010年,涵蓋普通小學和普通初中兩大基礎教育層級。全部原始數據均來自《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由這些數據計算得出文中的相關指標數值,再根據計算結果繪制成圖表。
二、省際間教育資源均衡程度的測度分析
(一)專任教師占教師資源的比例是各省均衡程度最高的;高級教師數次之,高學歷教師數分布不均。這說明當前中小學校在職教師已經得到保障,但是就更高的學歷和職稱水平來說,省際的差異性較為顯著。
(二)教學設施中均衡程度最高的當屬圖書資料,然而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和教學上使用的計算機數量的省際的差距非常大。由此可知,圖書等傳統教學資源和設施已經基本實現省級均衡配置,但是除此之外的其它教學設施則差距還有很大,有待進一步合理有效的配置。
(三)各省的校舍資源不存在大的差異,其中教學需要使用的面積優于安全校舍面積,表面中小學從教學場地大小的角度上看已經基本上實現均衡配置,將來應該將提升校舍質量的均等化和平均化作為奮斗的目標。
(四)各省經費投入的均衡程度不太理想,人員經費的均衡程度稍微優于公用經費。由此看出省際間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的差距較為顯著,這很可能是教學用儀器設備和教學用計算機沒有實現均等化配置的主要原因或者是罪魁禍首。
三、分省區教育資源均衡程度的測度分析
(一)教育資源省際間配置的總體特征
“東東部高,中西部低”是教育資源配置在中國的整體格局。東部的11省區總錫爾指數均為正數,僅僅個別省份如廣東,河北和海南的個別單項指標為負值;然而中西部地區中有超過半數的省區總錫爾指數為負值。僅此可知,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教育資源不均等化配置的現象極為明顯。顯而易見,東部地區占用了太多的教育資源,中西部地區的教育資源則明顯不足。
(二)分項教育資源省際分部特征
1.師資力量配置在江蘇、浙江、北京以及東北三省等地最高;上海天津河北等省份相對較小;而重慶、甘肅等中西部省份則相對較低;另外,河北河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區最低。這里面廣東是所有東部省份里唯一一個師資力量在最低水平的省份,它的專任教師數量,高學歷教師數量以及高級教師數量都位于全國較低水平行列。
2.在全國來看,教學條件最優越的省份為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和北京等地,這些省區為當前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地方財政雄厚,教育投資能力強大;東北地區的三個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區教學條件相對較佳;中西部的湖南,重慶等地方差一點;最差的幾個省份是河南、貴州、安徽。
3.校舍環境狀況最為理想和完備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其中就包括江蘇、浙江、廣東和福建等地;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也憑借首都的輻射作用也緊隨其后;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水平較為低下;河南、貴州和云南三個省份是所有省份中校舍配置水平最差的。其中云南和貴州兩省份因為自然地理條件惡劣,對校舍安全要求較為苛刻,然而長期以來對基礎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危房隨處可見,校舍質量令人擔憂。
4.教育經費水平投入最高的四個地方分別是北京、江蘇、浙江和上海。尤其是北京,公用經費和人員經費配置水平遠超其他的省區;東北地區和西部的新疆,西藏等地教育經費受國家財政照顧較為充足;中西部多省份,處在發達和不發達的夾縫中則處于較低的水平,如甘肅,四川等地,而河南和貴州因人口比例基數大教育經費降到最低點,位于最低水平區域。
(三)教育資源省際間地域與學段均衡特征
1.地域上,城鎮地區教育資源從全國來看均是優于農村地區,錫爾指數差值分別是0.52和0.65,表明要實現公共教育資源的關鍵是實現農村地區的大力投入和提升,著實推動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將大大地改變全國整體的飛均等化態勢。
2.在學段上,小學的升級均衡略低于初中,比方說2010年就讀于城鎮的小學生約占總在校生數的46%,初中生高于這一比例為66%,此外城鄉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的差異也是導致學段差異的原因之一。
四、相關建議
教育資源的類型不同其均衡程度也不同,優質教育資源也會不均勻。專任教師數量、圖書藏量、教學用房面積等基礎教育經過國家和地方的雙重調控和彌補已經較為均衡,但是高學歷教師,教學儀器設備總值,教學用計算機數等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教育資源和設施處于極不均勻的狀態。
把實現優質教育均等化作為重點健全基本公共教育體系。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的重點是從教師數量,教學面積等基礎性資源向對教育質量影響更為深遠的優質教育上前進,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推動現代教育信息化水平作為基本公共教育建設的重點,努力使其實現均衡化。
發揮教育統計的積極導向作用。增設一些能夠體現教育質量的量化指標,以語音教學為例,它的統計指標是語音室面積的多少,比較籠統和粗劣,在將來應該以語音設備價值作為輔助指標。這樣做更有利于全面掌握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域上的不同,更能發揮教育統計的導向作用。
五、總結
基本公共教育資源因為它呈現的差異性、階段性、地域性和區域性的不同呈現各種不均衡現象,這種不均衡現象的存在會極大地影響教育的公平性以及整體教育素質的提高,所以需要合理地對各種教育資源進行配置,目的是更好地降低客觀因素和人為因素對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影響,更好地實現公平公正均衡化的教育資源配置和投入,滿足人們對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沈一嵐.日本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研究[D].2012.
[2]李謙.論區域基本公共教育優質均等化的實現——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為例[D].2011.
文本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云平臺的長沙市先導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模式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3CXX0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