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華
摘 要:字理教學是識字教學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對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具有無可厚非的貢獻,但是部分教師因思想不到位,操作方法不恰當等原因,字理教學出現了許多“失度”現象。本文力圖透過學情,探討“失度”字理教學之因,結合實際案例,探明字理教學“適度”之策。
關鍵詞:字理識字教學;失度;適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096-02
古有“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在字理識字教學過程中,我則想說“以生為鏡可以明效果”。
一、緣起
在省級學科帶頭人培訓班上,集美大學教育學院的施茂枝教授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某一名校的一位老師在為學生上《歡慶》一課,老師用課件展示了國慶閱兵方陣、國慶煙花、國慶晚會的精美畫面后,出示了課文的8個生字進行識字教學。在教學“祖”字時,老師把“祖”字拆開,先通過出示課件教學“ネ”部件,讓學生明白:“ネ”旁的字大都與祭祀、崇拜、禱祝有關。接著又出示“且”的字形及演變課件,讓學生學習“且”字。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發言踴躍,熱熱鬧鬧。下課了,施教授詢問了課中表現最積極的一名學生:“你是怎么記住“祖”字的?”那位學生回答:“畫面上看到的。”施教授無奈地搖了搖頭,果然在后續跟蹤時發現不少孩子把‘祖字的示字旁寫成了衣字旁了。”
借學生這面鏡子,我們看到這是一個失敗的字理教學案例。教者為什么達不到預期目標呢?這就涉及到一個“適度”的問題。。“適度”就是程度適當,中國傳統文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適度”。教育也一樣,恰如其分的講解,學生接受了,就是“適度”。過之,則為“失度”。 “祖”字的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失度”的案例。下面筆者就當前一些“失度”的字理識字教學狀況進行分析和思考。尋找科學識字之良策。
二、以生為鏡,探明字理識字“失度”之因
1、內虛—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課堂教學必須緊密結合人的天性和自然發展規律,這一教學原則是一切課堂教學的最高原則。”“學生的發展水平是教學的出發點,教學必須符合受教學生的發展水平。”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生理和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在“祖”字這個案例中,教師告訴學生“且”的字形像一塊祭祀死去祖先的排位,后來引申為虛詞,于是加“示”,通“祖”字,兩字才有了分工。像這樣的解釋是“失度”的,是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不能理解排位這個概念,更不知道什么是虛詞。
2、亂花迷眼—忽略了教學的重難點
每一堂課都應突破他的教學重難點 ,字理識字教學也不例外。“祖”字的教學難點在于它的字音及偏旁。而上述案例中的教者采用說文解字,追本溯源,固然是生動形象,可惜并沒有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服務,原因就在于教學上的“亂花迷眼”--冗余信息(冗余信息若是學生經驗里所沒有的或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就不能為檢索信息提供途徑,反而極大干擾了學習目標,增加學習難度。)--學生不知道哪一個才是自己學習的目標,眼中和心中都被那生動的多媒體畫面吸引,不少孩子把椅子旁寫成示字旁就不足為奇了。
3、外溢—隨意改變漢字的構字理據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點點劃劃組成的方塊漢字變成形象生動的圖畫,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漢字構形的理解,減輕記憶負擔。但是,有部分教師“凡字必究字理”“ 隨意改變字理”,造成嚴重“失度”的現象。下面摘引三個例子加以佐證。
望字生義---裹字的教學: “古時候,有一位婦人去果園摘果子,因當時沒有袋子,她脫下衣服把果子包在里面(即果字放在衣字里),就成了包裹的‘裹字。”“裹”本來是個形聲字,意符是“衣”,聲符是“果”。但被老師當成了會意字,而且編出了(或者是聽說的)這么一個小故事說給學生聽,雖然使“學生興趣大增,很快就化難為易,記住了這個字,”但是卻留下了“禍根。”縮小字義—關于“蟲”旁漢字的教學:“蟲部:蟲即蛇的象形,蟲與它同源,后泛指一般的蟲類。如蚯蚓、蜻、蛙等。不屬于昆蟲類,為什么是蟲字旁?你可以告訴學生:青蛙是蟲類,學生就會明白了。比如‘蛙字,學生是不會感覺疑惑的,因為在學‘蝦字時,他們已經明白了。在練習里邊,遇到‘虹時候,學生竟說:彩虹的樣子就像一只長蟲,所以是蟲字旁。”這種解釋是牽強的,如果說“蟲”泛指一般的蟲類,那么,這樣的教學后果可能導致學生誤認為蛙與蛾子、蚊子是同類。
不符常理--“釘”字的教學: “丁”象一根釘子,一般都是鐵制或鋼制的,所以加上金字旁。當時有一個學生突然舉手說:“老師,‘丁有個鉤,我們見到的釘子沒有鉤,有鉤怎么好往墻上釘呢?教師一時啞然,聽課的教師也愣住了。這不能完全歸因于該教師缺乏教學機智,恐怕更主要的是教師刻意追求字理,反而忽視了許多其他應該考慮的問題。
由此可見,曲解乃至胡解字理,過于功利,表面或者小范圍內可能有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適得其反。學生由于早期接受的教育在頭腦中最容易扎根,扎根的誤識貽害無窮。
三、以生為鏡,探明字理識字“適度”之策
針對以上案例,根據“失度”緣由,筆者認為進行字理識字教學只有化“失度”為“適度”,把握好時機,優化識字策略,方能提高識字教學效率。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操作呢?
1、“花開堪折直須折”——把握字理識字教學時機
激發興趣時
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因此,當你設計的字理教學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生字不再是枯燥的毫無情趣的點畫符號,讓識字教學不再是抽象無趣的學習負擔時,不妨采用。
師:今天梁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樣東西,你猜猜會是什么,(出示實物玉手鐲)看,這是什么?(玉鐲)大家仔細觀察,看看玉鐲里有什么呀?(花紋)那這玉中的花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斑字,(出示斑),玉作偏旁時寫作王,(師指明斑字的王旁)中間的這個就是玉中的花紋(師指斑中間的文字),文同紋,所以“斑”的本意是玉中的花紋。
大家把這個斑字讀一讀,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哪個字——班。這兩個字讀音相同,長得也很像,你有什么辦法分清呢?教師利用順口溜教給學生識記方法。(雙玉作旁省去點,紋在中間絲不見;玉中斑紋顏色雜,常常用它表斑點。)指導書寫:知道這個秘密你是不是很快很容易記住他們呢?(是)這就是我們中國漢字的魅力,現在你們記住它們了嗎?記住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下面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書空,并注意每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師范寫、生描紅臨帖.
糾正錯字時:
運用字理進行語文教學,從字源上講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構造原理,從演變過程中說明某些因變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現實依據,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還能幫助學生辨析形近字,糾正錯別字。如: 拔”與“撥”,可告訴學生“拔”字中的部件提手旁、一橫一撇和又字在古代都是表示手的意思,這么多手在一起使勁并出了汗,這就是“拔”,而“撥”呢,就是用手將某個物件開始移動位置,或者用手將某些東西分發下去,如“撥珠”“撥鐘”“撥款”“撥糧”等,這樣這兩個字也很容易區分了。
傳播文化時漢字中的“義”,是先民對客觀世界的反映,3500常用漢字的“形”,承載著豐厚的文化知識。文化是熏陶,是潤澤!學生識字的同時,不僅能感受漢字文化的過程,還能“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酉yǒu (甲) (金) (篆) (隸) 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尖底酒壇形,上部是壇蓋,下部是壇身,中間一橫表示壇內的酒水。金文的酒壇尖底趨平。隸書寫作“酉”。本義是盛酒的器具。因酒壇代表酒,古代也多用以表示“酒”,此義后來加意符“氵”寫作“酒”。“酉”后來假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又指十二時辰之一,即十七時至十九時。本義漸失。“酉”作為偏旁,在合體字中主要作意符,所從字與酒器、酒、經過發酵而制成的食物或化學物等義有關,如“酋(陳酒)、配、尊、酗、醒、釀、醋、醬、醇、醛、醴”;也作意符兼聲符,如“酒”。
注意:“酉”中下部的橫劃代表酒水,寫時不能少了這一橫而變成“西”。對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有利時人教課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講述的是生活貧困的漁夫夫婦樂于助人,在自家生活拮據的情況下收養鄰家孤兒的感人故事。文中漁夫的話“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關鍵詞“熬”值得細細品味。這時為學生解析“熬”字,“熬”本義是“干煎”,所以字從“灬”(“火”的變體),引申比喻為“忍耐、堅持”。接著引導學生想象在火上被慢慢煎熬的痛苦,體會漁夫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助人的決心。又用“挺”和“撐”兩字來比較,學生很快領悟到,“挺”“撐”與“熬”字義雖近,卻不及“熬”字形象準確地表現出了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品質。一番推敲錘煉,不僅使學生深刻地領會到課文的內涵,而且明白了掌握準確的字義在閱讀和寫作中的重要性。
2、“數枝秾艷露凝香”——優化識字教學方式
識字教學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教學理論都無法完全解決識字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復雜的漢字形音義關系和字詞關系。因此,兼容并蓄各種教學方法才可以創造出最為科學的識字教學方法,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1)演示法。即用動作、實物、游戲等表示字理,主要用于會意字。如教“掃”字,可用人手提笤帚掃地的動作演示;教“坐”字,可讓兩位學生在地上做席地而坐的姿態來理解字理。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用動作演示來復習相關的漢字,從中設置一些競賽,看誰舉的例子最多,誰就最聰明。這種方法既能鞏固生字,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圖示法。即用圖畫(如掛圖、卡片、投影、簡筆畫、光盤等)追溯漢字的本源,主要用于象形、指示和會意字。如教“木”字,就展示樹木圖;教“林”字,就展示樹林圖,因為“林”字是由兩個“木”字并排在一起構成的。“獨木不成林”有了兩個木便可以表示有較多樹木的地方就是“林”了。又如教“休”字,就展示一個人在樹木旁小憩圖。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學生們個個都興趣盎然,都為漢字的構形規律感嘆不已。這種方法既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讓學生學得滿懷信心。
(3)遷移法。即將學過的甲字的字理用于學習乙字。主要用于會意字和形聲字。如學了“人”字后,在會意字和形聲字中再遇到部件“人”就可以想到它與人有關。如“從”是與人的行動有關,表示前面有一個人在走路,后面有一個人跟從;當出示“眾”字時,學生自然就領悟到有三個人,稍加點撥,告訴他們“眾”字的意思是很多人,也有眾多的意思。又如學了“火”字后,出示“炎”字,指導學生運用遷移法,并展開奇特的想象,從中體會到“炎”字由兩個“火”字疊加而成,使學生知道兩把火在一起就是很熱的意思。當出現“災”字時,學生就會想到房子里面著火了,意思就是發生災難了。這種方法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激發,語言發展了,對字形與字音、字義的認識也深刻了。
(4)聯想法。即引導學生根據字形進行字理聯想,以加深對漢字形、音、義關系的理解。主要用于象形字、會意字。如教“羽”字,就引導學生聯想鳥翅膀上長而扁的毛;如教“爪”字,引導學生聯想鷹爪的形狀;教“男”字,引導學生聯想古時候男子下田勞動的形狀。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有趣味,孩子們都很樂意動一番腦筋去參與聯想。
(5)比較法。即把字形大體相同,但有一兩筆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較。怎樣比較才能有效呢?比較要有條件,它依賴于學生對比較的兩個字中其中一個一定要掌握,在比較中特別要強調不同點。如當學生鞏固了“鳥”字后,再與“烏”字比較時,可告訴學生:“如果飛鳥沒有眼睛,就一片烏黑看不見。”還可以這樣告訴學生;“小鳥和烏鴉都是鳥類,可是烏鴉全身都是烏黑一片,眼睛就不明顯了。一眼看去,好像沒有眼睛一樣。”又如認識“漂”和“飄”兩字時,可根據這兩個字的字形、字義的不同編一句話進行比較:“有風樹葉就飄落下來的,有水樹葉就漂走了。”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們就能舉一反三地認會許多常用字。
(6)歌訣法。即用顯淺,朗朗上口的歌訣認識字形。如教“羊”字,用兒歌“山羊頭上兩只角,長長胡須真可笑”來認識字形和字義;教“朋”字,用順口溜“兩個月亮在一起,做個朋友不分離”來識記;教“雷”字,用順口溜“雷聲隆隆響連天,大雨落到田里邊”來識記。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我們應該以學生為鏡,認真地總結各種教學方法,吸取其科學的部分,擯棄不科學的地方,從而創建既符合漢字科學又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的最為科學的識字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