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艾倫
摘 要: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肩負著歷史性的使命,但最近幾年讀書無用的言論又不時出現在媒體上, 如萬名高三學生棄考、考上大學后又棄學、農村考上重點大學人數減少;北大學生賣豬肉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讀書無用論;教育功利化;工具理性;教育成本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098-01
一、新“讀書無用論”
最早提出讀書無用論的是孔子弟子仲由,根源是人性論的哲學。文革時期,人們認為讀書沒有實用價值,不能創造財富,根源是唯成分論的政治;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初這也是熱門話題。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發展,金錢成為衡量人成功與否的價值標準,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讀完大學也找不到好工作,導致了新“讀書無用論”的思潮再次泛起。
在《小趨勢》的作者馬克·J·佩恩和金尼·扎萊納看來,只要有 1% 的人口在價值觀或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就可以當成形成小趨勢的群體看,他們會對各種政治運動和媒體產生影響。“在今天的大眾社會,只要讓 1% 的人真心做出與主流人群相反的選擇,就足以形成一次能夠改變世界的運動。”[1]新“讀書無用論”已是較普遍的群體心理現象。因此對部分社會群體“新讀書無用論”心理分析顯得十分重要。
二、新“讀書無用論”泛起原因
1、低就業率和高昂的教育成本
隨著1999年高校擴招,2002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待業人數為37 萬,2003年為52萬,2004 年到2008年分別為69萬、79萬、91萬、145萬、173 萬,到了2009年,高校畢業生待業人數達到了196萬。因此也出現了萬名高三畢業生棄考、高三學生高考比率下降、考上大學后棄學、農村子弟考上重點大學人數減少;大學生就業難,“民工荒”以及部分職業、技術類院校動輒95%以上的就業率等等。
而與低就業率相對的卻是高昂的教育成本,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徐安琪在 《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 的調研報告中指出,從直接的經濟成本看,0 歲至 16 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 25 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經濟支出,則可能高達 48 萬元,這尤其對于農村家庭或者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產生極大的經濟負擔。[2]
2、高等教育與社會脫節
我國的高等教育培養機制與實際需要脫節,高校的專業結構、層次結構不合理,職業方向不明確,以及教學質量的下降, 導致碩士教育本科化, 本科教育高中化, 培養出來的學生科學人文素養不足、道德意識差等, 如不善與人溝通相處、生活自理獨立能力差、缺少理想等等。
3、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值過高,觀念狹窄,目光短淺,過于功利
新“讀書無用論”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興起的,社會經濟發展,金錢成為衡量人成功與否的價值標準,很多不讀書的人賺的錢更多,顯得更“有用”,這讓很多大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但是很少人能正確為自己今后的職業生涯制定方向、進行規劃并準確定位分析。許多大學生面對就業只是單方面地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興趣需要的發展以及工資的數量等,而忽略甚至淡化了社會價值,這與“讀書無用論”帶來的就業觀偏離有很大關系。大學生在求職擇業時強調“自我需要”而非“社會需要”。
4、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最早由西方社會學者馬克思·韋伯提出。韋伯把理性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所謂工具理性,簡言之“就是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他認為,科學是工具理性的基礎,而科學強調的是事實和邏輯,只能保證手段的正確和高效,但卻不能反省與批判所追求的目的與所存在的合理性、價值和意義。工具理性已滲透到當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導致人的思維程序化和大眾文化的功利性,教育作為人類組織化、理性化的學習機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工具理性的影響。
三、面對教育功利化問題對策
1、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
雖然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另一方面卻出現了技工荒,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因此應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使失業人口與空缺崗位平衡,設置專業也應更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更能滿足崗位的需求。據悉,我國職業教育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基礎薄弱,教學質量太差,還有重視度不夠,等等。
2、政府不斷深化改革,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是提供就業崗位、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應該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應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政策、信息支持,出臺關于保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同時對中小企業進行專門的管理和引導。
3、轉變教育觀念,增加大學生社會資本
我國現階段的就業是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向選擇的結果,而非僅看就業者的單方意愿,因此學生更加應該培養自己的能力,培養社會資本,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校期間,學生應該注重參加社會實踐、社團活動,擴大自己人際交往圈,擴大就業信息源;同時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能眼高手低,可以考慮下基層農村或者西部,也可適當放寬自己的求職標準。
參考文獻:
[1] 倪勝利.教育文化論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 田倩倩 李亞平.“新讀書無用論”的政策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