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良
審計案例
——某公司工資總額預算管理情況
張旭良
近期,某市國資委(以下簡稱“國資委”)委托本事務所對投資集團所屬的置業公司2011年至2013年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審計。審計中,發現置業公司在工資總額預算管理方面存在多處不規范。
置業公司成立于1993年9月3日,現為投資集團投資的國有獨資企業,注冊資本2024萬元。公司經營范圍:房地產開發經營;基礎設施建設;建筑裝潢服務;建筑材料銷售。
置業公司2013年末在職職工40人,內設辦公室、財務部、工程部、銷售部、開發部等5個部門。
國資委制定了《市級國資營運公司工資總額預算管理試行辦法》,對企業會計年度內的員工工資總額和員工工資水平及增長做出預算安排并進行規范管理,國資委已按規定,對置業公司2011年至2013年工資總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了清算。
(一)通過工會發放貨幣27.50萬元
2011年至2013年,置業公司“管理費用——工會經費”科目發生額剛為按國資委核定工資預算總額的2%,經抽查憑證,發現置業公司在“管理費用——公司經費”科目明細中劃撥工會活動經費34.67萬元。置業公司在每年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中,將該34.67萬元工會活動經費納稅調增。經延伸審計工會,2011年初工會結余現金6,139.63元,2011年至2013年,累計取得收入551,251.81元,其中:會費收入174,956.83元、行政補助收入34.67萬元、利息收入1,094.98元和變壓器變賣收入2.85萬元(此收入計入工會也是違規),累計支出508,964.70元,其中:業務活動支出233,964.70元、發放職工過節費支出27.50萬元。期末結余現金10,066.74元。置業公司通過補助工會形式發放過節費27.50萬元,應計入工資總額。
(二)發放通訊費20.56萬元
2011年至2013年,置業公司“管理費用——公司經費”科目列支通訊費20.56萬元,憑證后附移動、聯通定額發票,未計入工資總額。在工資總額預算執行情況清算時已經提出應計入工資總額,置業公司認為后附有發票,不能認定為工資收入,最終未計入工資總額。
(三)發放車改補貼13.93萬元
置業公司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要求進行了車改,按規定的標準發放車改補貼,2012年至2013年,發放車改補貼13.93萬元,未計入工資總額,置業公司解釋系國資委同意,經與國資委核實,確實不計入。
上述(二)、(三),與《關于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二“企業為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按月按標準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的規定不符。
(四)發放勞保用品、工作服62.69萬元
2011年至2013年,置業公司“管理費用——勞保用品費”科目列支勞保用品14.54萬元和工作服48.15萬元合計62.69萬元,憑證后附超市發票和服飾公司發票,經向經手人詢問,實際為發放購物卡。未計入工資總額。
(五)在銷售費用中直接列支加班費7,040.00元
置業公司2012年11月28日支付商品房銷售工作加班費7,040.00元,在“銷售費用”科目列支。未計入工資總額。
(六)在教育經費列支資料費113,735.00元
2012年至2013年,置業公司在“應付職工薪酬——教育經費”科目列支資料費113,735.00元,憑證后附新華書店發票,經向經手人詢問,實際為發放購物卡。未計入工資總額。
(七)個稅手續費10,031.10元返還、使用未確認收入與支出
置業公司2012年7月16日收到市地方稅務局個稅代扣代繳手續費10,031.10元,賬列“其他應付款——其他”科目。2012年7月,在“其他應付款——其他”列支資料、會務費10,031.10元。經詢問報銷人,實際為將返還的個稅手續費作為辦公室與財務部扣稅的獎勵。與《關于進一步加強代扣代收代征稅款手續費管理的通知》六、(六)““三代”單位所取得的手續費收入應該單獨核算,計入本單位收入,用于“三代”管理支出,也可以適當獎勵相關工作人員。”的規定不符,并應將獎勵款計入工資總額。
置業公司發放的上述(一)至(七)項合計1,377,606.10元,為超過預算總額發放,根據《市級國資營運公司工資總額預算管理試行辦法》第二十七條,應核減置業公司2014年度工資總額指標。
(八)個人部分社保169,201.19元計入損益未扣回
經統計,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置業公司代員工代繳的個人部分社保合計169,201.19元計入公司損益,未扣回,與《市級國資營運公司工資總額預算管理試行辦法》第二十四條“企業應為員工依法按期、足額繳納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生育和失業等各項社會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其中應當由個人承擔的部分,由企業從其工資中代扣代繳。”的規定不符。置業公司應及時扣回代墊款項。
(一)法規制度不完善
1.行政補助工會條件不明確。2.工會經費支出范圍限制不具體。3.國資委未對工資列支渠道進行規范。4.工資總額核算口徑不規范。
(二)企業自身也有多發工資的沖動
公司規模不大,近年開發的房地產項目不多,但擁有老市區多處商鋪、寫字樓、住房以及股票,每年的租金和分紅,足以養活職工,經營風險低,所以,企業內在是有多發工資沖動的。
(三)監督檢查不力
國資委在對工資總額預算執行進行清算時已經發現發放的通訊費未計入工資總額,但未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糾正,反而讓企業覺得發了也是正常的。
(一)完善工會法規
明確行政補助工會的條件,從源頭規范行政補助工會行為。具體限制工會經費支出范圍,近日,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通知》,對工會經費開支不準違反工會經費使用規定,濫發津貼、補貼、獎金等“八不準”,通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二)完善國資監管制度
修改《市級國資營運公司工資總額預算管理試行辦法》,并按財政部和統計規定口徑核算,規范工資總額管理和列支渠道。
(三)加強監督檢查
國資委應加強對監管企業的監督檢查,對工資總額預算執行過程中存在弄虛作假以及其他嚴重違反預算管理規定的企業,視情況采取警示、核減下一年度工資總額指標、通報批評等措施進行處理。
(作者單位:浙江正大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