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黑龍江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俄羅斯國土面積1707.54 萬平方公里,人口1.433億,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8.4 人,人口數量少,且長期處于負增長,城鄉比例及年齡結構嚴重失衡。出生率低而死亡率高是造成人口危機的直接原因。人口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經濟發展,阻礙科技創新,甚至威脅國家安全。“俄羅斯的人口現在正在不斷地減少,因為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因此,這種減少的問題只能靠外國移民來解決”(維什涅夫斯基,2004)。相對于俄羅斯的人口危機狀況,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作為俄羅斯友好鄰國的中國,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近14 億人口,國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基本已經飽和,中國人口失業率逐年上升,到2012年6月已經達到8%以上。中俄兩國人口現狀表現出極強的互補性,加上兩國多年來堅實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兩國發展勞務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基于中俄長期以來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勞務合作已經成為兩國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合作規模并不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由于俄方政策變化等多方面原因,中國對俄勞務輸出不斷減少。到2011年,俄羅斯登記在冊的雇傭外國勞務人員共102.8萬,其中39.9 萬來自烏茲別克斯坦,16.6 萬來自塔吉克斯坦,11 萬來自烏克蘭,中國僅以不足7 萬人位居第四(見圖1)。

圖1 2008—2011年中國對俄勞務輸出情況
中國毗鄰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中國對俄輸出的勞務大多集中在這里,這些地區人口密度很低,礦產、油氣、漁業資源卻極其豐富,因此赴俄中國勞動力基本集中在制造業和農林牧漁等低附加值產業,中國對俄勞務合作多集中于非技術領域,75%左右從事非技術類工作,而在俄羅斯達到80% ~90%。機器制造、電子裝配、軟件開發等高技術領域的勞務合作較少,合作領域狹窄。
本文借助勞動力國際流動模型來說明中俄勞務合作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橫軸表示勞動力數量,縱軸表示勞動力的邊際產品,曲線VMPL 表示中國的勞動邊際產品收益,VMPL'表示俄羅斯勞動的邊際產品收益,在自由競爭條件下,VMPL 也可代表實際工資。對俄勞務輸出前,中國勞動力數量為OA,俄羅斯勞動力為O'A;中俄開展勞務合作,中國勞動力數量為OB,俄羅斯勞動力數量為O'B,中國對俄勞務輸出影響見圖2。

圖2 中俄勞動力國際流動模型
1. 緩解就業壓力。由于中國部分勞動力轉移到俄羅斯就業,向俄勞務輸出人數為BA,中國國內就業空間得到拓寬,就業崗位在宏觀上得到增加,使國內就業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2. 推動技術進步。派往俄羅斯的勞動力能夠將其在俄羅斯獲得的技術經驗帶回國內,在國內相關行業應用并傳播,起到技術轉移效應,有利于促進國內科技進步。
3. 增加國內外匯收入。在俄羅斯就業的勞動力向國內匯回外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匯儲備。
4. 模型還顯示,國內勞動力的平均工資由OC 增加至ON,說明國內社會福利水平得到提升,同時會使國內居民的幸福感增強。
5. 國內部分人口轉移到國外,國內消費和稅收相應減少,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GDP 總量。
6. 國內總產出由面積OFGA 減少到面積OFEB,減少了EBAG,意味著國內產品總供給減少,當供給小于需求,將導致物價上漲,導致社會福利水平下降。
1. 中國部分勞動力(BA)來到俄羅斯就業,使俄羅斯國內人力資本增加,彌補人口危機帶來的勞動力缺口,使閑置土地和資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
2. 俄羅斯國內總產出由O'AMJ 增至O'BEJ,增加MABE 面積,物質資料得到豐富,緩解國內農產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稀缺狀況,促進物價下降,從而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3. 因成熟勞動力大量進入,帶來生產經驗和技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俄羅斯工作節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4. 國內人口的增加使資源和公用設施的利用率提高,同時國內消費以及稅收都有所增加,GDP 總量相應增加,利于國家經濟增長。
5. 大量外來人口涌入,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治安帶來壓力。
6. 國內平均工資水平O'H 下降至O'T,社會福利水平有所下降。
從模型可以看出,兩國產出增減相抵后,社會凈福利提高了EMR 面積,說明資源在國際范圍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因此,不論是對中國還是俄羅斯,開展勞務合作利遠大于弊,能夠解決兩國當前最迫在眉睫的問題,在理論上是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
俄羅斯對引進勞動力制定了非常詳細的制度政策,尤其是對中國入境的勞動力,審批和管理之嚴格近乎苛刻。赴俄外籍勞務人員必須根據《俄羅斯出入境法》按程序辦理勞動許可。俄羅斯引進勞務采取配額制度,完全掌握主動權,面對經濟形勢變化,俄方的政策也隨之多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保護國內就業,俄羅斯勞務引進配額一度縮減。這些都使得客觀需求遭到主觀屏蔽。

圖3 2008—2012年俄羅斯對外勞務配額變化
多年來,中國在俄務工人員與雇用單位頻繁發生糾紛,由于缺少具體的強制性措施,很大一部分勞務人員并未通過正規渠道赴俄工作,糾紛發生后很難得到法律保護。國內對于外派勞務人員缺乏系統的培訓機制和有效的權益保障制度。
目前,在俄工作的中國人中無技術工人29.9 萬人,占俄羅斯全部引進中國勞動力的29.2%,這一數據僅僅是指基本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加上能源開采、生產銷售等低技術的工作人員所占比重基本達到60%,中國向俄遠東地區輸出的勞動力中,80%以上從事建筑裝修和農業工作,勞動力技能水平偏低成為制約中俄勞務合作升級的主要因素。
以黑龍江省某勞務合作企業為例,2011年外派建筑工人中技工的平均工資比2008年上漲了120% ~140%,力工工資平均上漲了100% ~120%。經濟水平較高的遼寧、內蒙古和江蘇等省區外派建筑工人工資水平比黑龍江省還要高出20% 左右。而俄羅斯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失業人數上升,平均工資水平呈下降趨勢。人工工資大幅上漲使中國勞務合作企業經營風險持續加大,也給引進勞動力的國家造成壓力。
中國政府應該提高對俄勞務合作的重視程度,逐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積極加強兩國政府間的溝通協調,促進合作的規范化、合法化、政策化,爭取簽署協議確定每年對俄勞務輸出的人員數量、人員組成和結構。協商制定勞務輸出的保障機制,規范勞務合同,并附以對輸出勞動力的人身及財產等合法權益的保障條款。并尋求建立一種新的機制,使中國對俄勞務輸出步入合法健康、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建立專門的對外勞務輸出管理組織,實行嚴格的輸出人員登記備案制度,并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對外派勞動力普及俄羅斯有關政策和文化知識,全面加強相關工作的技能培訓,保證輸出勞動力的質量。同時規范勞務輸出渠道,嚴懲地下勞務輸出中介組織,設立外派勞務權益保障體系,保證出現糾紛時由正規機構出面協調或仲裁,以維護外派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2012年10月24日,俄總統普京提出發展創新型經濟,逐漸改善經濟結構。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外派勞動力素質成為推進中俄勞務合作升級的關鍵。因此,應該在經濟、科技、醫療乃至軍事方面培養適合互派工作的專業人才,以教育合作為基礎,實現人才互補。可以開展聯合辦學,互派教師,共建醫療和軍事等專科院校,更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交換學習,互派留學生,目前黑龍江省在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期限很短,基本是一年,需要政府加大對互派留學生的支持力度,延長留學期限;雙方可以建立留學生定向培養機制,即留學生經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后留在該國工作若干年。
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存在“中國威脅論”,與兩國間人文交流還不夠深入不無關系,如今由于兩國政府的不斷努力,兩國人文領域交流愈加頻繁,已經得到緩解。繼“俄羅斯中國年”和“中國俄羅斯年”之后,2012年,中俄又成功舉辦了“俄羅斯中國旅游年”。“無疑,開展俄羅斯中國旅游年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增加兩國互相來往,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鞏固雙邊戰略合作關系。(普京,2012)”中俄還互設文化中心,開展文化年、學術交流等活動,應進一步加強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尋找新的合作方式,謀劃新的合作領域和項目,通過更全面深入的文化交流為勞務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1]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бюро России статистики.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12[R]. 2013.
[2]張金萍,董運來. 國際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雷麗平,朱秀杰. 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危機與中俄勞務合作[J].人口學刊,2011(5).
[4]于叢笑. 淺議中俄勞務合作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J].西伯利亞研究,2012(8).
[5]俄語論壇.2013 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普京致詞[A]. 喀秋莎俄語論壇.2013.
[6]黑龍江省商務廳. 俄羅斯投資指南[EB/OL].中俄法律網,http: //www.cgccru.org/eluositouzizhinan2/.